“鼓勵原始創新、自主創新,就成為我國未來科技獎勵的重點,因為它們與我國在世界科技版圖中所處的地位直接相關。中國的未來在創新,尤其在科技創新,科研人員責無旁貸。”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獲得者黃維院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在今年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由南京工業大學院長黃維院士牽頭完成的《有機半導體的設計原理、高效制備與光電器件》項目獲得了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該項成果主要聚焦有機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的研究,圍繞有機光電子的基本物理過程、有機半導體的分子設計、性能和功能、有機半導體器件的穩定性等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研究與創新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了有機半導體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的新理論、新方法。
有機半導體的研究是隨著導電塑料的發現而逐步發展起來一門新興領域,至今不過二十余年,黃維院士及其團隊開始有機半導體的研究時,正值有機光電子學起步伊始。黃維院士介紹說:“我們團隊是從90年代初起即介入有機半導體的研究,是世界上最早涉足該領域的研究團隊之一。當時,相關探索還停留在‘盲人摸象’式的經驗摸索階段,缺乏系統認識。如何進行科學規劃、理性設計,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實現‘按圖索驥’‘量體裁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困擾學術界的一大難題。”
在此背景下,黃維院士及其團隊借鑒無機半導體固體能帶理論,提出了有機半導體p-n能帶調控理論,為實現高效有機半導體的“模塊化”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將有機半導體的研究從經驗摸索上升到理性設計階段,并通過系列實驗論證了理論的有效性。“塑料電子學之父”、諾貝爾獎獲得者Alan J. Heeger評價黃維院士及其團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是有機電子學領域國際領軍人物之一”。
關于國家科技獎勵推動我國科技發展的問題,黃院士認為,自然科學獎面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技術發明獎面向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科學家,科技進步獎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領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基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科技進步獎對我國科技能力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作 者 : 丁霞 王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