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科學網】第七屆亞太地區隱私保護學者聯盟國際會議在南郵舉行 |
| 發布時間: 2018-10-21 瀏覽次數: 1551 文章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
|
|
10月19日,第七屆亞太地區隱私保護學者聯盟國際會議在南京郵電大學召開。本網記者 王廣祿/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廣祿)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時代,數據的挖掘、整合、交易越來越便利,各種數據使用主體對個人信息的掌握和使用越來越深入,大量個人大量信息在網絡上存儲、生成、使用和交換,一方便了人民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使侵犯個人信息和隱私行為成為可能,隨之而來的信息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公民個人信息與隱私保護問題迫在眉睫。10月19日,第七屆亞太地區隱私保護學者聯盟國際會議在南京郵電大學召開,來自國內外數十位專家學者與會,聚焦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時代的法律問題,系統梳理數據和隱私保護領域的最新進展、趨勢和面臨的挑戰,共同探討新技術發展過程數據和隱私保護熱點和難點問題。 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張志華,聯合國世界絲路論壇網絡空間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院教授王春暉等出席會議并發表講話。南京郵電大學科研院副院長胡縱宇、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黃衛東分別主持會議開幕式和主題演講。 張志華介紹說,亞太地區隱私保護學者聯盟國際會議是關注隱私和數據保護領域最新進展的國際會議,旨在通過會議、出版物和網絡促進亞太各國在個人數據和隱私保護及監管的方面開展深入研究。近年來,本國際會議分別以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時代的法律問題、亞洲互聯網治理中隱私和網絡安全問題等為主題,先后在澳大利亞、日本、新西蘭、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召開,積極為全球隱私和數據保護搭建重要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南京郵電大學近年來先后成立了大數據研究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和人工智能學院,積極部署大信息時代學科發展規劃,學校一直非常關注個人信息保護和網絡詐騙問題,先后組織過以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個人信息保護立法、構建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法律問題等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并在2016年發布我國首部中國反電信網絡詐騙藍皮書,積極提升全社會對個人信息保護問題的認識。當前,數據保護漸成全球性問題,許多國家在爭相制定實施符合自身社會發展與社會公眾利益的數據保護政策及法律法規。中國一貫重視數據及個人信息保護,已頒布數十部法律法規來保護公民的隱私、維護個人信息安全,個人信息保護法也已經提上了立法規劃日程。應技術與立法并行推進數據保護工作,在技術上要保證數據來源與處理方式的透明性、可控性以及載體的安全性,在立法方面應當盡早明確數據與個人信息的法律規定與保護,通過完善相關立法,促成依法嚴厲打擊非法泄露和出售個人數據等行為,推動形成統一有序的法律環境。 王春暉認為,當前,人工智能的算法決策具有典型的“黑箱”特點,這應當引起現代法律人的高度警惕和深入地研究,應當從倫理學和法律融合的角度深入審視和研究AI的算法。人工智能在其發展進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技術本身,而是倫理和法律問題,而大多數的倫理問題都含有法律問題。人工智能的發展一定要以人的權利的保護作為前提,優先考慮人工智能對法律、倫理和隱私的沖擊,通過立法和強制性標準削弱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的風險和影響。 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吉亨·古納塞克拉認為,出口禁止或限制、數據傳輸者負責是當前數據和隱私相關法規規范跨境數據傳輸的兩種主要方式。現實中,這兩種方式已經不足以提供有效的保護,國內法律的域外適用正成為一種有效的補充解決方案。他建議,應在嚴格測試評估的基礎上更好地推進數據保護法的域外適用工作,使其具有支持出口禁止或限制、數據傳輸者負責這兩種模式的更強大效力。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張建文提出,從新興權利保護的角度看,隱私權在我國逐漸引入、被接受、被發展的歷程,是研究新興權利保護方式的最佳標本。現實中,隱私權的保護方式,不僅是在民事立法領域中用民法的方法予以保護,而且也延展到了行政法和憲法的領域,行政法的方法和手段成為隱私權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而憲法隱私權的概念日益成為一般隱私權的解釋、更新和發展的指針性方向性源頭。實踐中,法學理論未能及時顧及并回應司法裁判的需求,往往是司法裁判為隱私權的法理研究提供了素材。從新興權利保護的角度看,司法裁判已經成為新興權利保護的最前沿。 此次會議由亞太地區隱私保護學者聯盟主辦,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院、南京郵電大學科研院承辦。
來自國內外數十位專家學者與會,聚焦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時代的法律問題。本網記者 王廣祿/攝 |
仙林校區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學城文苑路9號 郵編:210023 三牌樓校區地址:南京市新模范馬路66號 郵編:210003 鎖金村校區地址:南京市龍蟠路177號 郵編:210042
聯系電話:(86)-25-85866888 傳真:(86)-25-85866999 郵箱:njupt@njupt.edu.cn
蘇公網安備32011302320419號 |蘇ICP備11073489號-1
Copyright ?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