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信息時代翻譯研究與教學研討會在南郵舉行 |
| 發布時間: 2017-04-09 瀏覽次數: 1471 文章來源: |
|
|
4月8日至9日,由南京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外語教學》暨《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編輯部協辦的“語言?文化?技術:信息時代翻譯研究與教學研討會”在南京郵電大學仙林校區舉行。南郵大副校長周南平,浙江大學許鈞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外語教學與研究》主編王克非教授,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交大人文藝術研究院王寧教授等二百多位來自全國高校的專家學者參會。 4月8日下午,與會學者圍繞“翻譯與中國文化走出去”、“跨文化交際與翻譯研究”、“翻譯與語言服務人才培養”、“信息技術與翻譯研究”、“翻譯理論與應用研究”等主題宣讀了參會論文,并展開熱烈、充分的討論。 會上,許鈞教授指出翻譯成果具有包括學術資源、理論創新與人文關懷等多重的價值,進而根據高校教師職稱評審要求的條件,從學科建設、學科評估、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四個方面探討翻譯和翻譯研究的重要性,為翻譯成果的認定提供可參照的路徑。 “翻譯與跨文化闡釋有著密切的關系。”王寧教授在發言中認為,在當前的中國文化和文學走出去的過程中,跨文化闡釋可以更為有效地推進中國文化和文學走向世界的進程。但是翻譯又不能等同于跨文化闡釋,過度的闡釋也許能促使一個理論概念或一部文學作品在異域文化中獲得新生,但它并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翻譯。在推進中國文化和文學走向世界的進程中,這兩種手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它們可以在不同的方面起到不同的作用。 “由于譯者生活在特定時空、特定文化和特定語言中,因而在考察和分析翻譯文化的史實中要認識到翻譯的選擇性。”王克非教授表示,翻譯的選擇表現在兩個層面,即比較宏觀的文化層面和比較微觀的語言層面,二者相互影響和觀照。 中山大學外語學院院長王東風教授從西方詩學的角度揭示,認為詩意的形成是意和形共同作用下的一種審美體驗,尤其是語言運用的陌生化形式。他說“傳統的詩歌翻譯重意而輕形,這是造成詩歌翻譯作品中詩意慘淡的重要成因,而形式方面的翻譯虧損主要發生對節奏的無視之上。”有鑒于此,王東風認為詩歌翻譯只有盡可能地音形意兼顧,才有可能盡量多地保全原詩的原汁原味的詩意。 基于國內外互聯網及其大數據處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黃忠廉教授提出“外譯+互聯網”的中國文化外譯模式。他說,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好宏觀戰略,通盤思考優先規劃序列問題,有步驟、有計劃、分時段、分方向、分地域地規劃中國文化外譯事業,實現中國文化外譯戰略的最優化。 4月9日上午,與會專家學者分別作了題為《從“中華思想文化術語”英譯看術語翻譯的實踐理性及基本原則》、《文學翻譯的教與學: 問題與對策》、《音譯的尷尬—— 《莊子》英譯中專名的處理及譯學思考》、《葛浩文譯“狗”----基于葛譯莫言10 本小說“鄉土語言”翻譯語料庫的考察》、《國家機構贊助下的艾黎英譯李白詩歌研究》、《法律翻譯與中西法律交流:翻譯研究與教學的一個面向》、《翻譯技術給 MTI 帶來的挑戰與機會》、《創新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培養》的大會發言。 其中,南京大學魏向清教授結合現已發布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英譯成果,借鑒實踐哲學研究的理論視角,探討了術語翻譯實踐理性及基本原則,為術語翻譯實踐方法論的確立提供相應理據。上海師大朱振武教授主要討論了文學翻譯教學中存在的教學主體的素養問題、教學方法問題和教學理念等問題,對文學翻譯中存在的各種微妙關系體進行揭示,并對學生學習和練習中出現的常見問題進行逐一診斷。 天津外國語大學趙彥春教授指出,音譯作為對源語言的語音轉寫可以帶來便利和“保真”,但由于音譯將源語能指所指之間的關系割斷,必然會給譯文尤其是經典譯文造成傷害,并以《莊子》英譯為例討論了音譯帶來的問題和譯者主體可能的操作范圍和解決方案。 借助葛譯莫言10 本小說“鄉土語言”翻譯語料庫,揚州大學周領順教授統計了其作品中涉“狗”的原文和葛浩文譯文,分類考察了偏見產生的根源和傳統分析出現偏頗的事實,探討了文化傳播的深層機理。而北京外國語大學馬會娟教授則以長期生活在中國并受外宣機關雇傭的英語譯者艾黎為例,研究了其李白詩歌英譯,從而探討國家機構贊助下的中國文學作品外譯的特點及問題,對當前的中國文化外譯工程提出了建議。 華東政法大學屈文生教授在介紹《法律翻譯與中西法律交流》研究計劃暨課程方案中指出,該項融多個學科為一體的跨學科課題計劃可以直接轉化為教學課程,因而翻譯研究與教學的邊界可以突破無形的學科藩籬,社會科學的研究范式對翻譯研究或有示范和啟發意義。(劉國超 康艷) |
仙林校區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學城文苑路9號 郵編:210023 三牌樓校區地址:南京市新模范馬路66號 郵編:210003 鎖金村校區地址:南京市龍蟠路177號 郵編:210042
聯系電話:(86)-25-85866888 傳真:(86)-25-85866999 郵箱:njupt@njupt.edu.cn
蘇公網安備32011302320419號 |蘇ICP備11073489號-1
Copyright ?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