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和引導分享經濟發展
如今,小橙車、小黃車、小藍車等共享單車出現在城市的街頭巷尾,摩拜、ofo等各大共享單車平臺持續加大單車投放量,給人們帶來了極大便利。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支持和引導分享經濟發展,提高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眾生活。本著鼓勵創新、包容審慎原則,制定新興產業監管規則。
從網約車到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的蓬勃發展,“互聯網+”讓很多過去不敢想、想不到的事情變成了現實。以共享單車為例,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時,也給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考題。
3月5日,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首次亮相“兩會部長通道”。面對共享單車的發展前景,李小鵬的答問彰顯了對新經濟模式開放包容的態度——
“我們積極鼓勵和支持共享單車發展,鼓勵各地人民政府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政府要有作為,加強規范和管理;企業要遵紀守法,改善服務;廣大使用者也要文明出行,相信通過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共享單車一定能夠發展好。”
科學看待服務領域產生的新業態
“共享單車是城市慢行交通的一種模式創新,實際上也是‘互聯網+交通運輸’的一種實現方式。”李小鵬強調,“由于它對解決人民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特別見效,所以一出現就受到群眾的歡迎。”
2017年初,不少共享單車領域的公司提出了投放百萬輛單車的年度計劃。據不完全統計,北京的共享單車總數已達20萬輛。據摩拜公布的數據,從2016年4月在上海正式上線到去年年底,摩拜在上海地區運營的智能共享單車總量已達到10萬輛。據上海市自行車行業協會預測,今年上半年上海共享單車可達到50萬輛。
“互聯網與產業深度融合之后,會在服務領域產生很多新業態,對這些業態要科學看待。”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游慶仲委員認為,“互聯網+交通運輸”可以提高出行效率,降低個人交通成本,應該鼓勵分享經濟的發展。
但游慶仲委員也指出,新生事物出現后,原來的法律監管可能不完全適用和匹配。“網約車可能會影響傳統出租車等行業的利益,也會牽涉就業問題。剛開始,共享單車企業可能缺乏一定的計劃性,存在投放布局過量等問題,但無論共享單車還是共享汽車等,當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進行市場資源整合,變得更加有序。我們應該對其持有更加包容的態度。”
信用體系建設和法律監管要跟進
隨著共享單車的發展,一些不文明用車現象引發熱議。有人說共享單車是公民素質的“照妖鏡”,也有人說是公共管理的“顯微鏡”。毫無疑問,分享經濟更需要規則和規范。
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和誼代表舉例說,共享汽車一旦出現剮蹭,租車人還車時容易“說不清”,此外還涉及保養維護等問題。
據了解,為規范新業態的發展,今年北京市將采取一系列措施,根據城市交通結構綜合指標控制共享單車發展規模,引導其有序發展。目前,上海部分地方已開始探索將亂停車等不文明行為納入征信平臺。
“當前,尤其需要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代表指出,“比如整合分散在各個部門的信用信息,利用已有的認證系統為分享經濟服務進行認證;培育專業的信用服務公司,作為第三方對分享平臺及其客戶提供信用評級服務;將分享經濟交易中的誠信者和欺詐者納入信用體系建設目錄,并對信用極差的個人或企業進行披露。”
“與此同時,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楊震代表建議,在民商法領域與共享有關的法律條款中增加相關規定,對分享經濟的質量評價、交易行為進行規范,以保護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
國家信息中心近日發布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我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參與分享經濟活動的人數超過6億,比上年增加1億左右。2016年,我國分享經濟提供服務者人數約為6000萬,比上年增加1000萬;平臺就業人數約585萬,比上年增加85萬。
數據增長的背后,是“互聯網+”帶來的新動力。
“大家在享受便利的時候,也需要每個人去適應、去改變,從而提升整個社會的文明素質。”浙江省杭州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基層職工虞純代表說,希望綠色出行、便捷出行成為常態,這是人們所向往的生活。
(本報記者 馮蕾 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