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的偉大意義是空前的。我只想告訴年輕人,這些都是我親身經歷的事情,當你們遇到困難時,想想長征就一定能克服。” ——秦華禮
他是跟隨徐向前、劉伯承等走完漫漫長征路,百歲高齡仍倔強重走“長征”路的紅軍老戰士;他是親歷八年抗戰的通信兵;他是頂著各方面壓力和全校師生一起建設新南郵的老書記、老校長。
在****95周年和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金陵晚報雙擁周刊記者專訪104歲的老紅軍秦華禮,聆聽他講述艱苦卓絕的長征經歷。老首長鶴發松姿、記憶驚人、樂觀豁達、信念堅定,給記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人物簡介
秦華禮,1913年1月生于四川省通江縣陳河鄉秦家碥村,1932年12月參加紅軍。1936年5月畢業于紅軍通信學校,任紅四軍無線電臺臺長。長征中三過草地,參加了空山壩戰役、萬源保衛戰、強渡嘉陵江、攻克劍門關、中壩和千佛山等戰役。1937年至1947年,轉戰太行山十年,曾任八路軍129師電臺臺長。離休前任南京郵電學院黨委書記。
現場花絮
背誦《過草地》詩
在長征路上,秦華禮曾任紅四軍軍部電臺臺長,三過草地。采訪中,秦華禮背起了自己作的詩——
《過草地》茫茫無際大草原,水毒泥污渺人煙。戰友跋涉陷沼澤,長眠大地鑄豐碑。缺鹽斷糧大半載,野菜牛皮當美餐。千難萬險何所懼,官兵齊心勇向前。黑夜總有黎明時,嚴寒過后是春天。三大主力大會師,迎接抗戰新局面。
長征篇
我的長征“第一次”
千佛山戰役中“大難不死”
1935年5月、歷時70多天的千佛山戰役,是紅四方面軍西出北川峽谷的重要戰役。1932年加入紅軍的秦華禮,在此役中經歷了第一次大難不死。
千佛山高約3000米,站立山巔,能遠眺到成都中壩平原和都江堰。指揮部就設在山頂大廟內。當時,山上無人無糧,成片森林和小竹林。我隨93師279團二營五連行動,對面是四川軍閥鄧錫侯的一個旅,將士們在山上固守了七天七夜。
第八天,我軍向敵人發起反擊。我隨五連沖鋒時,敵人一發迫擊炮彈在我身邊爆炸,一塊彈片擊中了大腿(至今還留有疤痕)無法行動。團政委立即派擔架把我送到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救治,沒有藥物,護士只能用紗布包扎傷口。此時,部隊要急行軍北上,動員重傷員留下來,我們卻要跟著部隊走,就是死了也光榮。便請護士找來民夫(老百姓)抬著我們跟在部隊后面走。
走了約四天,來到江油縣附近的一條大河。正當民夫抬著我走在鐵索橋中間時,突然飛來三架敵機對橋面輪番轟炸。抬我的民夫把擔架往橋上一摔就跑了。說來僥幸,炸彈把橋左邊一條竹繩炸斷后,橋面歪斜,卻沒有斷。我眼看著敵機來回不停地投彈轟炸。
敵機轟炸結束,兩個民夫回來見我還活著躺在擔架上,便又抬起我,跟隨部隊。這是我的第一次大難不死。
我的長征“奇跡”
傷口里的炮彈皮自己“跑”出來了
長征中缺醫少藥是“常態”,鹽水和尿液竟成傷員“療傷”的靈藥。此時,那塊深扎進秦華禮腿部肌肉的炮彈皮在整整折磨了他1個多月后,竟然“奇跡”般地跑了出來,已經潰爛長蛆的傷口也徑自痊愈了。時隔80多年,秦華禮講到這段經歷,連稱不可思議。
十幾天后,我的傷口感染化膿了,不時發出陣陣惡臭,還長出白色的蛆蟲。那個時候,身邊藥物都沒有,每天到達休息地,就請民夫幫忙燒點開水,再放點鹽,自己用舊布條蘸著鹽水洗一洗。后來,傷口爛成一個小洞,我忍住痛,把布條塞進去吸出膿水后,再用尿水沖洗一下(小時候聽大人說,尿是消毒的)。
一個月后的一天,傷口劇痛不止。仔細一看,有個黑點子,就用手指甲輕輕按按,發現是那塊炮彈皮冒了出來。當時,沒有醫護人員,就借了把小剪刀,自己咬緊牙關,慢慢把肉皮剪開,再用手指捏住彈片,猛地拔了出來。
我痛暈過去,血流了滿腿。五六天后,傷口就不覺得痛了,慢慢地痊愈了。這在當時可以說是個奇跡。
我的“長征精神”
只要有信念,再大的困難都能解決
“長征精神”是什么?秦華禮概括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與險阻。他說:“信念和理想對青年人非常重要。因為只要你有目標和方向,困難都會想辦法克服的。”
1935年9月,我被選送到通信學校學習無線電。當時部隊繳獲的鉛筆送到3個學校(中央黨校、紅軍大學和通信學校)發給學員,我連鉛筆都沒見過。學員們想盡一切辦法學習,“邊打邊學,邊走邊學”是口號。最難學的是英語,我們行軍時,每個人后面背個小木板,上面寫著英語和漢字,后面的人就可以一邊走路,一邊看著小木板背單詞。
長征時,電報機電池為前方部隊淘汰下來,常常電量不足。我不懂化學,有次我將已腐爛的電池鋅皮層層扒開,舔舔里面的液體,又咸又苦又澀,我琢磨著里面應該有鹽,于是就嘗試著把電池外皮全扒掉,放入有鹽水的竹筒中長時間浸泡。再次使用,竟然電量十足。
百歲再“長征”
“沖啊,當年我們就是從這里沖向敵人!”
秦華禮的家鄉四川通江縣,是紅四方面軍長征入川第一站。2013年9月,百歲高齡的秦華禮,在南郵的精心安排和女兒女婿們的陪同下,回到家鄉重走“長征”路,重溫山山水水,看望父老鄉親,回訪戰斗故地。
通江縣紅四方面軍第三十軍政治部、王坪紅軍烈士紀念碑、紅四方面軍入川第一鎮——通江縣兩河口鎮等地留下了他的足跡。
回到當年戰斗過的地方——通江縣毛峪鎮、佑埡口村,回憶當年,他抑制不住地揮起當年握槍的右手說:“沖啊,當年我們就是從這里沖向敵人!”
站在劍門關,領著隨行的人,他找到自己當年隨大部隊經過這個“天下第一關”時,與敵作戰的地方,仿佛昨天就在眼前……
抗戰篇
轉戰太行山8天8夜沒合眼,秦基偉獎勵毛毯
“看吧千山萬壑,銅壁鐵墻,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一曲《在太行山上》,是秦華禮最愛唱的抗戰歌曲。
1937年至1947年,他隨劉伯承轉戰太行山整整十年,印象最深的是:“1940年百團大戰時,我守著電臺8天8夜沒合眼。因為發報及時,秦基偉將軍獎勵我一條毛毯,那可是從日軍手中繳獲的戰利品,現在還收藏在家里呢!”
在他眼里,巍巍太行,是血染的熱土,是隊伍發展壯大的根脈。他所在的129師,東渡黃河時只有9000人,抗戰勝利離開太行山時,已經有30萬人,成了威名遠揚的“劉鄧大軍”。
養生之道
每天用冷水洗頭洗臉
滿頭銀發,腰桿挺直,精神矍鑠,思路敏捷,口齒清晰,104歲高齡的秦華禮,看上去就像七八十歲的老人。問起養生之道,他和女兒都提到一個十分特別的習慣:每天冷水洗頭1分鐘。
女兒秦志紅告訴記者,秦老直到現在,都保持著每天用冷水洗頭、洗臉和洗澡的習慣。100歲后洗澡,漸漸改成先用溫水洗一遍,再用涼水沖一下。但這個習慣是多年養成,秦志紅并不建議老年人輕易模仿。
秦老說,這個習慣還是抗戰那會兒養成的:“當時因為缺覺、壓力大,落下了頭疼的毛病。有次我用毛巾泡過井水后敷一下頭,發現好多了,后來就一直用冷水洗頭洗澡。這個習慣已經堅持了七十多年。”
秦老的養生方法還有這些:
1、不抽煙、喝紅酒:因為曾患有嚴重的胃病、失眠,35歲后開始戒煙戒白酒,改成每晚喝一小杯(一兩左右)紅酒。
2、吃飯七分飽:他告訴身邊所有的人吃飯吃到七分飽就可以了,哪怕是他最愛吃的紅燒肉,每次最多吃兩塊就停筷子了。
3、睡到自然醒:不強求自己早睡早起,每天睡到自然醒,醒來后也不急著起床,先做一整套自創的全身穴位按摩。
4、堅持梳頭按摩足心:每天晚上一邊看電視,一邊用牛角梳梳頭、按摩雙腳腳心各500下。
5、堅持鍛煉:每天堅持鍛煉,天氣好壞都會出門散步,有時還練上半小時門球,路過的人都不敢相信他已有一百歲了。
6、保持好心情:樂觀開朗,笑口常開。
秦華禮與南郵
周恩來為他簽署任命書
新中國成立后,秦華禮轉業地方工作。1958年,秦華禮離任北京郵電學院黨委第二書記,任南京郵電學院首任書記、院長。周恩來親自簽發任命書。成立之初的南郵,缺房子、缺設備、缺老師、缺干部。他便和師生一起下工地,打根基,建房子。因此被稱為“代表學校歷史和學校精神的標志性人物。”2012年,吳為山教授為秦華禮老書記塑像,放置在校史陳列館。
“我在南郵工作了25年,生活了58年,我的大半生都是在南郵、在江蘇度過的,我熱愛江蘇,更熱愛南郵……”秦老希望南郵能出更多的院士,躋身全球百強高校。
金陵晚報記者 毛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