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學生物聯網技術與應用“三創”大賽在鼓樓區舉行
75個優秀項目現場比拼 近半數來自南京高校

昨天,大學生在展示創意創新產品。本報記者 徐琦攝
本報訊(通訊員 朱莉莉 陳亞蕾 記者 張璐 胡海弘)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第二屆3S杯全國大學生物聯網技術與應用“三創”大賽決賽在南京郵電大學物聯網國家大學科技園舉行。來自全國40多所高校的數百個項目中脫穎而出的75個優秀項目進行了現場比拼,其中33個項目來自南京高校,占比近半。
本次大賽由中國通信學會、江蘇省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辦,中國通信學會物聯網委員會、鼓樓區人民政府、南京郵電大學物聯網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單位聯合承辦。來自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南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全國40多所有關高校的600余個團隊、共計1800余名學生參加了本次大賽。參賽對象為在讀的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生,項目分為創意設計、創新技術、創業方案3類。在決賽現場,記者見識到了很多富有創意、腦洞大開的項目。
“我們設計的是集水質、氣象等多環境參量于一體的智能養殖感知系統。”南郵本科學生白易初和小伙伴研究的這臺設備,可以在3種傳感模塊、兩次數據傳輸的基礎上實現“智慧養殖”。漁民只要安裝一個手機客戶端,就可以直接從手機上了解到池塘養殖的水質、氣象等環境狀況,從而精準進行撒藥、增氧等操作,一旦水質數據發生異常,APP也會自動發出警報。同樣來自南郵學生的項目,還有醫院智能導診系統、多媒體課程資源共享平臺、移動式老人運動狀態感知系統、智能停車導航系統、旅游智能路線規劃系統等,幾乎覆蓋“互聯網+”時代智慧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他高校的參賽項目也非常精彩。來自西安郵電大學的碩士生寧哲團隊研發出一款可分離式的立體偵察機器人,可以替代救援人員進入有毒、缺氧、濃煙等危險事故現場。記者看到,這款機器人由類似四旋翼無人機和兩輪自平衡車兩部分組成。救援時,機器人可以把自平衡車留在現場進行溫濕度、甲醛濃度、生命跡象等數據采集,無人機則飛到空中采集外圍圖像。來自中國礦業大學的碩士生王飛團隊也帶來一款多功能礦井感知機器人系統,主要針對礦難救援,可以通過腰帶式機器人感知井下未知環境的瓦斯、溫濕度、地球磁場、地形狀況等信息。
據了解,此次大賽從今年1月初啟動報名,最終有146個項目成為決賽入圍項目,經進一步評審遴選,走進現場決賽的75個優秀項目中有創意項目11項、創新項目57項、創業項目7項。據了解,這75個項目都將至少獲得大賽二等獎的獎項,同時還將評出一等獎和特等獎若干,特等獎項目不僅將獲得豐厚獎金,還有望獲得創業扶持。最終的評選結果將在明天開幕的2016年全國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大會暨ICT創新創業主題論壇上揭曉。
鼓樓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該區全程參與和承辦了2016年全國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大會以及全國大學生物聯網技術與應用“三創”大賽等系列活動,目的就是借助相關高校和國內物聯網業界專業科研機構的智力資源,集聚創業項目和資源信息,選拔、培育、孵化一批優秀的創新創業項目和人才,以此帶動模范路科技創新街區乃至全區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