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
讓“知識環”成為“創新鏈”
1月18日,記者在南京郵電大學校園里看到不少學生正拖著行李箱往車站趕。已到了放寒假的時間,但該校物聯網科技園內仍有不少學生在埋頭研究項目。通過采訪記者了解到,由南郵牽頭成立的江蘇省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坐落于該園。“我的同學基本都回家了,但因為中心這邊的項目還沒完成,所以我打算2月初再回去。”該校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研二學生陳佳敏對記者說。那么,陳佳敏口中的中心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又有哪些吸引學生留下的魅力呢?
獨樹一幟的協同創新高地
說到南京郵電大學,大多數人想到的是“通信達人”“計算機牛人”“創新高手”這樣的字眼,江蘇省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就是培養此類人才的高地。據悉,該中心現有成員單位31家(包括11所高校、6家骨干企業、5所科研院所、4家政府機構、3大電信網絡運營商、2個物聯網區域組織),其依托南郵物聯網優勢學科,匯聚優勢資源,探索打破人力資源管理和資源配置“壁壘”的機制體制改革,提升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
據介紹,南郵于2009年成立全國第一個物聯網學院,重點培養物聯網急需人才;同時成立全國第一個物聯網研究院,重點開展物聯網的科學問題、核心技術和標準化研究;2010年又成立全國第一個物聯網大學科技園,開始建設面向海內外物聯網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高地。2014年,南郵物聯網科技園經過科技部、教育部聯合評審,成為全國唯一一家以物聯網為特色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十二五’期間,信息領域由傳統的信息傳輸向信息服務迅速轉型,面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如何培養出滿足需求的創新型人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正因如此,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應運而生,讓‘知識環’成為‘創新鏈’成為該中心創新人才協同培養和實踐的目標。”談到中心成立的初衷,該校副校長、中心主任朱洪波教授告訴記者,作為唯一一家以物聯網為創新方向的單位,該中心在江蘇首批29家協同創新中心中獨樹一幟。
過去兩年里,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和其他成員單位在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發創新、產業應用、標準化建設和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全面合作。據不完全統計,該中心完成縱向科技項目375項、橫向科技項目115項,提交學術論文530篇,授權發明專利266項、標準107項,成果獲獎22項,實施示范工程30個,新增國家級科技產業平臺4個,國家級、省級、市級科技產業平臺20個,形成了從地方到國家、從產業創新到產業服務的“多方位、廣覆蓋”的科技產業平臺體系。
人才培養“環環相扣”
“人才培養是高校職能的重中之重,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積極破解當前物聯網發展中存在的機制、體制障礙,以‘三鏈復合’‘3S模式’‘金字塔模式’構建全新的機制體制。”朱洪波介紹說,由于信息通信技術與各行各業融會貫通,未來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趨勢下,高校學科、專業之間的差別會逐漸模糊。“在各高校培養普適人才的基礎上,中心把各專業協同起來,統籌資源,調配使用,打通學科環、學院環、學校環、技術環、創業環,產生‘環環相扣’的正效應,形成創新鏈條。”
據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教師郭永安博士介紹,目前,南郵各個專業學科甚至是跨學院的學科學分都得到了互認,也正在探索與成員單位的學分互認制度,讓更多創新人才從中受益。“雖然中心以研究生為主,但也有不少優秀的本科生參與其中,進行自主創新學習。對于本科生而言,在中心參加項目、比賽獲獎后,不僅能按照教務處的相關規定獲得相應的‘自主個性化學分’,還能在評獎評優中被優先考慮,優秀學生還能獲得保研的加分資格。”
根據創新人才發展的需要,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下設智慧農業、智慧健康、智慧交通物流、智慧節能環保、智慧礦山、智慧旅游、智能制造、智慧家居安防、物聯網共性技術、物聯網標準化、物聯網信息安全、物聯網產業示范與推廣、物聯網軍事應用等13個分中心。在這個過程中,該中心探索嘗試的“雙導師制”“多導師制”讓學生不僅在原校,還在合作培養學校、企業、中心都有了自己的導師,而且這些導師都是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項目方向進行“量身搭配”的。
創新能力不會過時
“未來,走到田間種地的不再是農民,而是物聯網技術人員;解決病人病痛的可能是通過互聯網設備接收、反饋信息的‘程序員’……”這是朱洪波對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育人成果的設想。“醫療、農業、礦業都需要熟練通信技術的人才,各成員單位協作培養出適應這種互聯網轉變的創新人才、營造人才成長的環境是中心的重要任務、重點工作。”朱洪波說。
一進家門,智能家居自動識別人臉,并根據個人喜好,參照室外溫度,自動打開空調;光線達到一定程度,窗簾自動關閉、燈光自動打開……這是南郵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研二學生徐林林和他的團隊設計的“以人為本”的智能家居。徐林林是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的技術“大咖”,在由中國通信學會和該中心聯合主辦的2015年3S杯全國大學生物聯網技術與應用“三創”大賽上,他的研發項目《智能血壓預警系統設計》獲得二等獎。“只要你有想法,中心就會盡一切可能給你提供硬件和資金上的支持。”徐林林說。
對于3S大賽中立項的項目,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會依據類型提供研發資助,其中創意設計1000元/項,創新技術5000元/項,創業方案10000元/項。除舉辦3S大賽外,該中心還組織實施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項目,每年立項資助200個;籌辦“互聯網+”眾創培育工程,完善創新能力、創新技術、創業人才、創新企業4個層次的“金字塔”式培養機制,探索“跨學校、跨專業、跨學科”的物聯網人才培養新模式。
在朱洪波看來,技術的價值并不是人才本身的價值,互聯網行業知識更新快,抓住知識不放的人容易被淘汰,但創新能力不會過時。所以,該中心從傳統的知識培養轉向能力培養,以技術為中心向以人才為中心轉移,把人才培養引向新思路。而中心的作用是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企業、走向社會,培養出超越知識,與社會、企業需求對接的人才,使眾多學生、企業從中受益。
記者 任素梅 何剛 實習記者 許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