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報】智慧校園之大學:真正的智慧校園還沒有建成 |
| 發布時間: 2013-11-18 瀏覽次數: 2736 文章來源: 宣傳部 |
|
|
目前,雖然國內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智慧校園,但已有越來越多的高校參與其中。圖/Gettyimages 作為新科技應用的前沿陣地,國內一些高校開始建設了智慧校園的構想,并積極進行嘗試。目前,雖然國內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智慧校園,但已有越來越多的高校參與其中,開始認真思考和討論智慧校園應具備哪些特征、實現路線,也在進行各種各樣的有益嘗試,部分高校已取得的成果也讓人們對智慧校園有了更多的期待。 ■ 校園探班 南京郵電大學 憑學號享受全方位“智慧服務” 在大學校園中,教室里安裝了感應設備,可以根據學生的數量來開啟燈光,當教室里無人時燈光就會全部熄滅。類似的智能化場景不禁讓人神往,而這些在南京郵電大學物聯網科技園已經實現。“只要具備資金、設備,這樣的場景就能出現在大學校園中。”南京郵電大學物聯網科技園管委會主任、博士生導師張登銀對記者說。 南京郵電大學是國內最早從事物聯網技術研究和“智慧校園”建設的高校之一。2009年,南京郵電大學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成立物聯網研究院,并正式開始規劃布局“智慧校園”建設。今年8月,南京郵電大學智慧校園示范工程(一期)已通過專家評審。現在學校已經打造成以云計算、虛擬化和物聯網等新技術為基礎,構建集感知、網絡融合和開放智能應用為一體的綜合信息門戶服務平臺。 “目前,學校已經把所有信息數據都集中在一個數據庫上面。不管學生、老師,還是管理人員,都可以登錄同一個網站,人事管理、成績管理、財務管理等都可以在一個平臺上完成。”張登銀說,原來學校各個部門可以說是一個個信息孤島,這就造成信息的不一致,比如一個學生退學了,在人事部門已經有顯示,但財務系統可能還顯示該學生欠繳學費。實現大平臺上的信息共享之后,這種尷尬就可以避免,也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記者看到,南郵智慧校園網站有管理服務、教學服務、科研服務、生活服務和感知服務五個板塊。服務板塊下面就是人事處、科技處等職能部門的各種功能鏈接,學生或老師有問題可以隨時進行查詢。每個學生或教職人員都有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不同身份看到的內容也是不同的。以教學服務板塊中的本科生服務為例,學生可以在其中得到成績、選課、考試報名、精品課程等方面的服務。 張登銀指出,智慧校園最關鍵的是應用,即面向用戶的不同需求,提供智慧化的服務。“到了學校之后,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學號,在校內通過這個身份標志(及校園卡)他可以享受各種服務,吃飯、消費、查課、選課、預定圖書館位置等等。而且這些服務不只能在電腦上進行,通過手機客戶端也可以完全實現。學生甚至可以通過手機app查詢校車時間以及有沒有空位,還可以遠程上課。” “當然,我們目前只是在智慧校園建設的感知層、網絡層以及應用層達到了一些基本目標,平臺做好之后還需要挖掘開發應用,進一步豐富。”張登銀認為,智慧校園的建設還是任重而道遠。 【智慧化服務場景秀】 高校房管分配模擬 時間:上午9點 地點:某高校房產管理部門 工作人員小劉打開電腦,看到一個工作任務提示,領導要求他就新的科研樓的用房分配做一個預案,中午前提交。小劉進入校園房屋使用監管系統,將各個申請單位房屋半年來的平均使用率和最近一周的平均使用率做了一個排序。智慧校園可以隨時將他的目光投到校園的每一棟樓、每一個房間,讓他可以真正將這一重要資源的利用最優化。 小劉結合其他指標,如各單位人均用房面積、各單位人員職稱構成等,很快擬定了新樓的分配方案。其中,他堅決地排除了兩個單位的用房申請,因為系統告訴他,這兩個單位的用房使用率極低。(百度文庫) ■ 觀點 智慧校園不等于智能應用 ●宓詠,復旦大學信息化辦公室主任 過去有些人認為實現智慧校園很簡單,有了智能的應用就是智慧校園了。實際上智慧校園是一個整體概念、一個完整的系統,涵蓋了從感知、網絡、數據、應用和目標服務等不同層面的完整架構,并不是有些RFID等應用就是智慧校園了,其更多的是強調按需服務、快速反應、主動應對等特點,體現的是智能、聰慧的優勢。 但我認為目前高校還只是實現了智慧校園的一些點上的應用,還沒有一所高校建成完整的、真正意義上的智慧校園。 其實,智慧校園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個新階段,是從數字校園發展而來。從最開始管理信息系統的數字化建設,到強調應用和數據共享的信息化建設,進而發展到對應用系統積累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和利用的數據化特征,衍變成注重用戶體驗、主動提供智能化服務的智慧校園。智慧校園需要充分利用與結合云計算、虛擬化、物聯網和大數據等互聯網新信息技術,將學校的教學、科研、應用、管理和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體現服務的靈活性、主動性、全面性、易用性和個性化、智能化、人性化,實現智慧化校園管理和服務的新模式。 ■ 技術 高校對信息化的理解更深 ●黃堅,神州數碼DCN副總經理 我們提出以融合服務為中心的“智慧城市”發展戰略, DCN 作為“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專家”,也參與了很多“智慧校園”項目的建設,包括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 相比之下,高校對信息化的理解更深,技術也最先進。但其實不同層次的學校,需求和應用是不一樣的,如中小學主要是教學需求,而高校除了教學,還有科研需求。從這個角度講,智慧校園是根據需求而建設的,技術先進也不一定就有用。 目前,國內高校大都在往智慧校園方向去思考,這是一種趨勢,尤其一流高校都在做嘗試,在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更智能化。比如,高校越來越重視在線教育,通過智能終端,使資源變成互動模式,高校之間的課程也做到相互認可,讓教育更便利,有更好的體驗。在管理方面,高校信息部門與業務的聯系也更緊密,學校管理也因此更加智能化。如過去解決學生在宿舍不能上網的問題,需要問學生名字,或者住幾號樓哪個房間,才可能知道出問題的點。現在只需要問學生學號,就可以知道他的名字,在哪個宿舍,用的是哪個設備哪個接口,故障定位更加容易,解決問題更有效率。這些都是智慧校園建設的具體表現。 在建設智慧校園的過程中,高校的信息(網絡)中心發揮了關鍵作用,已成為對學校教學、科研等工作進行信息化支撐的必要的單位。
作者與來源:陶玉蓮 張鵬 新京報 2013年11月18日 |
仙林校區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學城文苑路9號 郵編:210023 三牌樓校區地址:南京市新模范馬路66號 郵編:210003 鎖金村校區地址:南京市龍蟠路177號 郵編:210042
聯系電話:(86)-25-85866888 傳真:(86)-25-85866999 郵箱:njupt@njupt.edu.cn
蘇公網安備32011302320419號 |蘇ICP備11073489號-1
Copyright ?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