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西城區金融街街道東太平社區的工作人員把報紙掛到報欄上,方便社區居民學習。CFP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正式發布,對改革的目標和任務作出戰略部署。全國各地廣大干部群眾懷著期待的心情,在第一時間了解和學習《決定》內容。大家紛紛表示,只要認真落實好《決定》的各項要求,銳意進取,攻堅克難,我們就一定能夠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11月15日晚,華南理工大學師生通過電視、網絡、手機等各種渠道迅速了解了剛剛發布的《決定》內容。大家歡欣鼓舞,紛紛表示要以切實行動學習好貫徹好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杜小明告訴記者,《決定》內容讓他感覺最深的是,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為人民造福,改革要以人民為中心。杜小明說:“《決定》將‘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作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們深感責任重大。我們要以師生為中心,以育人為中心,更好地滿足我們國家的需求,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安徽省社科院院長陸勤毅在通讀《決定》全文后對記者表示。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發祥地的社科界專家,陸勤毅十分關注《決定》對“三農”問題的政策表述,并為其中明確提出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立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等內涵豐富的改革措施而深感欣慰。“《決定》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這個‘老大難’問題規劃出清晰藍圖,指明了前進方向。”陸勤毅說,《決定》明確了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等具體政策措施,不僅正視了城鄉差距背后的結構性、體制性問題,而且針對現實問題提出具體的改革規劃,體現了“頂層設計”的科學性。
“我國經濟發展如何給年輕人特別是高校畢業生群體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關涉社會穩定、人民幸福。《決定》提出‘建立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健全政府促進就業責任制度’,非常令人期待。”讀了《決定》,南京郵電大學黨委書記劉陳倍感振奮。他向記者介紹,南京郵電大學在與原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合并辦學后成立新南京郵電大學,規模擴大了,實力增強了,面臨著嶄新的發展機遇。劉陳說:“高校的人才培養歸根結底要落實到為學生圓夢上,而學生只有具備了創新能力,才會有創業的底氣,才能圓成才夢、就業夢。”
“《決定》充分體現了黨中央關切民生、以民為先、民生為大的施政所向,也使我們基層供電企業深刻感受到了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國網山東濟南市歷城區供電公司總經理常維華說,“落實《決定》要求,我們要充分發揚國家電網公司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電力客戶、服務發電企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企業宗旨,深入實施加快農電發展戰略,當好服務民生的先鋒。”
“《決定》強調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部分也強調要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這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慶大學黨委書記歐可平表示,重慶大學將嚴格秉承“耐勞苦,尚儉樸,勤學業,愛國家”的校訓,通過全面貫徹落實《決定》,進一步總結高等教育改革實踐的經驗,進一步鞏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果,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教育教學的理念,改革學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切實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作為文化出版企業,我們改革的方向更明確了,改革的勁頭更大了。”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總經理劉瑞州這樣說。他告訴記者,三年前,他們集團開始實行改制,至今集團利潤增長了150%,連續三年實現了30%以上的增長。“正是體制改革讓我們嘗到了甜頭。”劉瑞州表示,《決定》提出要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對按規定轉制的重要國有傳媒企業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這對我們正在進行的改革來說,無疑是及時雨,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云南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施海濤對《決定》中關于“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的內容格外關注。他對記者說“《決定》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我認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核心目的就是培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凝聚全黨、全國人民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奮斗的強大動力。所以,我們應抓緊、抓好、抓實中華民族璀璨文化傳承與創新工程。扎實推行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工程,有利于提高和強化基層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決定》發布后,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特警支隊副支隊長袁敏和同事們當即認真學習了全文。“《決定》指出,‘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這讓我更加明確了自己肩負的神圣使命和責任。”袁敏說,“作為公安民警,我將以中央精神為指針,和同事們一起著力打牢立警為公、執法為民的思想基礎,牢固樹立法治思維,增強法治觀念,堅定法律信仰,時刻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不斷提升工作的法治化水平,矢志不渝做一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捍衛者!”
作者與與來源:吳春燕、李陳續、鄭晉鳴、趙秋麗、張國圣、高建進、任維東、胡曉軍 李志臣、周振興、盧慶雷 光明日報 2013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