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小崗村向南京大學生招手 |
| 發布時間: 2005-12-08 瀏覽次數: 3735 文章來源: 宣傳部 |
|
|
小崗村"大包干"被成為中國農村的二次革命。小崗村的名字,已被載入了歷史的教科書。12月2日,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老書記嚴俊昌出現在南郵仙林校區的"金陵名人堂"講座會上,這位65歲的老書記,不加任何修飾和包裝,他的樸實和坦率,深深打動在場的200多位大學生。 小崗村"大包干"的那段輝煌歷史,讓大學生們感到好奇。提起當初帶頭搞大包干的動機,嚴俊昌還不掩飾地說:"三年自然災害,全村140多人,餓死了67人,死絕了6戶。我沒有餓死,我在地上爬,爬到樹底下跪在地上把樹皮啃下來吃,熬過來了。農村的浮夸,說假話,餓死了多少人哪!所有人當中,安徽餓死的最多。 "到1979年我們的耕牛就死完了,都累死了,大家都吹牛皮。我們不能老讓國家救濟,得自己找活路。我們十八戶想要活出去,必須分田到戶,沒有其他辦法。"嚴俊昌的大實話讓大學生們感到震驚。"當時的省委書記萬里到小崗村,當時第一句話就問我是共產黨員嗎,我說不是。他說好,周圍這么多共產黨員,為什么不敢干這事,就是怕丟這個官,掉了烏紗帽,我早就想這樣干,就是沒人敢帶這個頭。"嚴俊昌告訴學生,他擔心萬里沒發紅頭文件,口出無憑。萬里說:"我沒有紅頭文件給你,但是哪個人要是找你麻煩,你就這樣說,我不吃國家不喝國家,對國家還有貢獻,你要找麻煩你想出個好辦法,看誰的辦法能讓社員過得好。" 1978年,嚴峻昌因為帶頭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子),成了農村致富的典型。但致疑者說,小崗村搞的"承包",盡管土地是共有,但是一家一戶的經濟模式,仍然是越走越窄的小農經濟的"老路",農民不能共同富裕。事實上今天的小崗村人還沒有真正過上富裕的日子。現場一位大學生尖銳的問"大包子是不是讓小崗村人變窮了?"這樣的問題讓嚴峻昌有點意外,但他坦率的回答:"我們住在那窮崗上,水利缺乏,交通不方便,加上思想上的保守,我們比發達地區有差距。我最痛苦的是文化不高,沒讓小崗村的經濟發展。現在村里出的幾個大學生都留在了大城市,我們那里缺乏人才啊。"我們村缺乏人才,辦企業資金不足。我們現在搞了個集貿市場,想買啥就買啥。我們還辦了個工廠,把剩余的勞動力進入工廠,土地交給少數人,用機械化,就能增加人均收入。"嚴峻昌熱切的說:"歡迎南京的大學生到小崗村,幫農民快致富。" 一個多小時的交流結束后,不少學生還不肯散去。金陵名人堂的發起人南京郵電大學經管院的大三學生季小喬說:"想不到許多城市的同學對小崗村感興趣。"季小喬說,南京有很多農村來的大學生,這次應同學們的要求,就是想聽聽大包干帶頭人對農村發展的想法。南郵人力資源專業大三的張秀敏是個農村出的女孩子。她的家鄉出產的金絲小棗,可是她發現金絲小棗的市場價格波動很大,信息稍有不靈就會賠錢,"小崗村和我的家鄉很相似,對我們大學生來說,農村也有很多機會。" 南郵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大二學生王棟,幾乎沒離開過城市,他說現在大學生不好找工作,農村發展這么缺人想干事情的話,可以去農村創業。讓王棟和同學遺憾的是,小崗村想引進人才,卻沒有拿出具體的方案,也沒有利用講座的機會,現場接受同學們的簡歷。 作者及來源:新華網江蘇頻道 2005年12月8日 |
仙林校區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學城文苑路9號 郵編:210023 三牌樓校區地址:南京市新模范馬路66號 郵編:210003 鎖金村校區地址:南京市龍蟠路177號 郵編:210042
聯系電話:(86)-25-85866888 傳真:(86)-25-85866999 郵箱:njupt@njupt.edu.cn
蘇公網安備32011302320419號 |蘇ICP備11073489號-1
Copyright ?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