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南郵承辦的“12國12校國際研討會”在仙林校區柔性電子全國重點實驗室報告廳舉行。江蘇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黨組成員、江蘇省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錢文華,江蘇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崔春霞,我校黨委書記郭宇鋒、校長葉美蘭出席會議并致辭。“四郵四電”兄弟高校作為特邀嘉賓參會,來自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俄羅斯、白俄羅斯等12國12校的校長及代表參加研討會。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劉青山主持會議。

南郵承辦“12國12校國際研討會”
葉美蘭校長致歡迎辭。她向海內外來賓介紹了南郵,作為有著悠久歷史和濃郁文化底蘊、信息特色鮮明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享有“華夏IT英才搖籃”的美譽,學校依托“信息材料、信息器件、信息系統、信息網絡、信息應用”五位一體的學科創新體系,培育了28萬余名優秀人才。在教育對外開放和國際化進程中,學校積極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是國際電信聯盟首批學術會員單位,與多所世界一流大學建立合作,開展國際交流項目超百項,著力培養高素質國際化創新型人才。她表示,希望搭建起“12國12校國際聯盟”與“四郵四電”高校溝通的橋梁,開展全方位、深層次、高水平的交流合作,推動教育合作從“物理聯通”向“數智融合”邁進,推動國際合作從“資源互通”向“數智共生”轉型,推動聯盟蓬勃發展,取得豐碩成果。

葉美蘭校長致歡迎辭
省對外友好協會錢文華副會長在致辭中指出,江蘇與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教育領域的深度合作,提升了江蘇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12個國家的12所高校帶著各自獨特的文化底蘊、學術傳統在南郵匯聚,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將進一步推動多元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他提出,希望聯盟成為知識創新的匯聚地,整合各方學術資源,開展聯合科研項目,攻克全球性科研難題,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希望聯盟成為人才培養的新高地,開展師生交換、聯合培養、學術競賽等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希望聯盟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各國師生深入了解彼此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增進相互之間的理解與信任,為國際友好合作營造良好氛圍。

省對外友好協會錢文華副會長致辭
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崔春霞表示,建立“12國12校國際高校聯盟”,是對國家“深化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的積極響應,也是以教育合作為紐帶,深化“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服務中國—東盟創新共同體建設的創新探索。希望聯盟成員強化戰略對接,將聯盟建設深度融入中國—東盟教育合作、中歐創新伙伴關系等國家級合作框架;突出創新驅動,依托江蘇數字經濟高地優勢,共建國際聯合實驗室,攻克量子通信等技術難題;厚植人文根基,探索“學分互認”“國際產學研基地”等制度創新,為構建“留學江蘇”品牌注入新內涵。

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崔春霞致辭
會上,聯盟高校代表共同簽訂《12國12校國際聯盟協議》。聯盟的成立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促進不同國家高校間教育資源的流動與整合,讓優質教育資源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和傳播,提高全球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效益。

聯盟高校代表共同簽訂《12國12校國際聯盟協議》
下午的會議聚焦“人工智能賦能下高等教育合作”主題。郭宇鋒書記作“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構建新時代開放辦學新格局”的主題交流。他表示,在全球教育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國際合作與技術創新,共同應對智能時代的教育挑戰,將有效推動高等教育教學模式、科研協作和國際合作的智能化升級,為全球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全新活力。他認為,應深刻認識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戰略意義,深入探索人工智能重塑高等教育嶄新生態的實踐路徑,通過開放共享推動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深度融合,為“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啟示。

郭宇鋒書記作主題交流
平行論壇進行了12國12校聯盟發展戰略研討及“四郵四電”高校交流討論,重點關注高校可持續發展和教育數字化轉型、“四郵四電”高校教育出海“南京行動”方案研討等關鍵議題。

聯盟成員研討交流
(撰稿:朱治亞 攝影:殷婕、楊璐源、陳雁南、段皓嚴 初審:王海艷 編輯:王存宏 審核:張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