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強預知”“會防御”的智能電網系統
岳東:每天和機器、算法打交道是我的樂趣
早晨8點半到校辦公,晚上11點回家,南京郵電大學自動化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岳東的生活按照這個節奏不斷往復,幾乎每天如此。“岳院長,每天和機器、算法‘打交道’,您不覺得枯燥嗎?”自1995年博士畢業以來,岳東在自動化領域默默耕耘25年,卻從沒覺得工作是件辛苦事,“做科研是一種樂趣,把問題研究透徹,從而解決實際問題,這本身就令人身心愉悅。”
一個多月前,岳東作為領銜科學家的“信息物理耦合智能電網的多源信息融合與協同智能控制技術基礎研究”項目獲得江蘇省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專項探索項目立項。在接受《科技周刊》記者采訪時,談及這個項目,原本話不多的岳東滔滔不絕,足足介紹了10分鐘。“這實際上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的項目,面對現今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我們需要提前對我國智能電網部署,解決相關領域0到1的技術突破。”岳東解釋,智能配電網系統中終端復雜,并含有海量的傳感器及量測參數,如何處理大數據并從中提取出關鍵的信息、實現系統的控制與優化是困擾著學界和工業界的難題。為了實現精準判斷和應對,研究團隊想到在電網中融入人工智能,進而增強系統的安全和穩定。“在過去,電網更多采取被動響應模式,而我們設計構建的智能電網具有更強的預知能力和主動防御能力。面對多元信息的廣泛融入,智能電網可以像人體的免疫系統一樣,形成自身防御機制,同時可以協同進化,自主學習。”
自1995年開始,岳東和團隊不斷探索網絡化控制、優化控制等自動化領域課題;10年前,岳東轉而將研究課題置于智能電網的背景之下。“這實際上只是具體研究方面不同,但其技術方法是一脈相承的。”2005年,岳東團隊提出網絡化控制中多重網絡不確定性的統一表征方法,其論文在谷歌他引數超過1100次,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一致好評;2013年,岳東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離散事件觸發機制和相對應的控制策略設計方法,目前已被廣泛采用。“正是有了網絡化控制理念和技術上的支撐,面向智能電網,我們才可以做更多創新性技術研究。”
自動化領域的很多研究其實就是在不斷與機器交互。在岳東看來,做設備、寫算法、建裝置,就好像培養一個個孩子,“教”它們“做人”,與它們“溝通”。研究者自己的智慧可以通過機器或系統來體現,從而讓它們更加智能。“每當我想到這個層面,我就會感到高興。要知道,我培養的可不是普通‘人’,而是真正可以解決國家需求,為社會做貢獻的‘棟梁之才’。”
做科研二十余年,岳東先后赴香港大學、韓國浦項工業大學、日本青山大學、澳大利亞中昆士蘭大學、英國布魯奈爾大學等講學或做訪問研究,見過太多“外面的世界”, 岳東更能感受到祖國發展的蓬勃朝氣。“就自動化科研領域而言,我們國家設置了專門的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在專業學科的引導下,一大批科技人才正在崛起,這對于更好應對國家重大需求來說,是一個好勢頭。”
2015年,江蘇省發改委批準建設主動配電網大數據分析與控制工程實驗室。岳東介紹,這個擁有有源配電網全景可視化監控平臺和微電網能量管理與控制系統等裝置的平臺不僅幫助團隊開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同時也凝聚了一支技術過硬的科研隊伍。面對眼前這些科研領域的新生力量,“資深前輩”岳東也時不時分享自己的科研經驗:做科研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心中一定要有目標,要結合實際問題,解決國家需求。“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很多人會很糾結專業問題,但我覺得專業其實并不存在好壞,科研更不存在冷熱。既然選擇做一名科研工作者,就要堅定信念,朝著目標前進。”岳東開玩笑說:“希望這些‘后浪’早日把我們‘拍’在沙灘上,這才是‘一浪更比一浪高’。”
本報記者 謝詩涵
文章鏈接地址:http://xh.xhby.net/pc/layout/202009/30/node_1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