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近日,由南京郵電大學國家微納器件與信息系統創新引智基地王永進教授帶領的,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在同質集成光電子芯片領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國內研發團隊和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Hiroshi Amano教授合作,采用硅襯底氮化物晶圓,研發出同質集成發射、傳輸和接收器件的芯片,采用光子進行芯片內的雙工通信,并實現了基于音頻的雙工通信系統演示,相關成果于10月31日發表在《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上。
作為發光器件,電子注入量子阱二極管時,器件發生電光轉換而發光;作為光探測器件,量子阱二極管器件吸收高能光子,發生光電轉換而生成光電流。王永進教授首先發現由于量子阱二極管發光譜和探測響應譜重疊區,量子阱二極管器件同時存在電光、光電轉換,出現量子阱二極管光發射和探測共存現象(王氏效應),闡明了量子阱二極管發光和探測共存現象的物理機制。因此,具有相同量子阱結構的量子阱二極管器件可以采用相同的工藝流程制備在同一塊芯片上。通過波導互聯,實現同質集成光電子芯片。量子阱二極管器件同時作為收發器件,采用光子實現芯片內的信息雙向傳輸,通過自干擾消除法分離發送和接收信息,提高了通信系統的吞吐量。芯片采用光子取代電子進行數據的傳輸,能夠有效應對高密度集成芯片的能耗和熱效應問題,為化合物光電子信息時代處理器光互連存儲器系統提供了物理支撐和芯片基礎。
該研究工作以“Full-duplex light communication with a monolithic multicomponent system”為題在《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雜志在線發表,進一步確立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引領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