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大運河文化帶研究與決策
第二屆中國大運河智庫論壇在南京郵電大學舉行

圖為會議現場本網記者王廣祿/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王廣祿)9月20日,主題為“大運河文化帶智庫成果發布暨2018年秋季報告會”的第二屆中國大運河智庫論壇在南京郵電大學舉行。農工黨江蘇省委主委、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周健民,南京郵電大學黨委書記劉陳,北京物資學院校長王文舉,江蘇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副主席徐之順,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許益軍等出席論壇并講話。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周南平主持論壇。來自政府機關、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以及新聞媒體、學術期刊等多家單位的150余名代表齊聚論壇,共同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商討獻計。
推出高質量學術成果和研究報告
劉陳在論壇啟動儀式上介紹了該校“中國大運河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開展的工作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效并表示,學校將以此次論壇召開為契機,以“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為平臺,攜手聯盟成員單位,積極開展大運河文化帶前沿課題的調查研究、研討對話、成果共享等,力爭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資政建議和專題報告,為公共政策制定和大運河各項規劃建言獻策,持續釋出“大運河智庫聯盟”的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為使中國大運河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的亮麗名片、彰顯文化自信的地標性工程、中華文脈的重要標志作出應有的努力。
許益軍提出,京杭大運河既是一條經濟繁榮之路、文化興盛之路,也是一條通郵之路、信息之路,南京郵電大學以“郵”立校,以信息特色強校,與大運河有著天然的聯系,對接大運河文化帶研究一定能夠為建設特色鮮明的一流學科與高水平大學注入新動能。第二屆中國大運河智庫論壇的舉辦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一件盛事,也是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一件盛事,期待與會專家學者在大運河文化帶研究與智庫建設方面都能有更多更深入的交流互動。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關鍵靠‘聯’。”徐之順談到,中國大運河智庫各聯盟單位的專家學者要強化協同發展意識,齊心協力在“聯”上下功夫,多出研究成果。南京郵電大學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科、人口學科優勢,為智庫聯盟持續釋放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發揮好作用。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也將發揮好江蘇省委、省政府聯系全省社科界的橋梁和紐帶的作用,繼續大力支持南郵大運河研究中心發展,助推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再上新臺階。
周健民提到,目前農工黨江蘇省委與大運河智庫聯盟開展緊密合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預期的階段性成果。2018年夏季,農工黨中央人口與資源工作委員會、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專題調研組赴江蘇省內徐州、淮安、無錫、蘇州等地,就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建設情況開展深度調研,形成了一系列高質量的學術成果和政策報告,提供給中共江蘇省委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參考。今后,農工黨江蘇省委也將繼續大力支持做好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的各項工作。
啟動儀式結束后舉行了南京郵電大學大運河研究中心學術委員聘任儀式。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理事長、南京郵電大學大運河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王佳寧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萬東、東北財經大學編審楊全山、河海大學教授許長新三位學術委員頒發聘書。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協調多方要素、多途徑展開
會上舉行了大運河文化帶智庫成果發布儀式。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理事長、南京郵電大學大運河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王佳寧,南京郵電大學大運河研究中心主任沙勇,天津財經大學大運河智庫研究中心主任叢屹,北京物資學院大運河研究院副院長孫杰,棗莊學院大運河文化研究院教授何芳,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大運河研究院副院長方雪琴等先后發布了主題為“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持續推進的‘七大動因’”“生態競爭力引領的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京津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及其啟示”“提出‘大運河精神’適逢其時”“大運河沿岸標志性景觀案例分析”“大運河文化的新媒體傳播策略”的6項智庫成果。楊萬東對智庫成果發布情況作評論。
“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持續推進有七大動因。”王佳寧說,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堅持與黨和國家改革發展大局同頻共振,保持把握方向、舉重若輕的定力;與東部地區對外開放高地接軌,借助“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外力;服從整體、合作多贏,強化踐行戰略取向的引力;統一布局、因市制宜,漸次鋪排“運河11城”建設理念和措施的張力;牽引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聯動開發,壯大文旅產業發展的實力;先導區、示范區和樣板區逐步明晰,“運河11城”各自實現差別化發展的動力;徐州和蘇州兩端為呼應,揚州為軸心,形成多節點、多樣性新興文化業態發展的合力。
“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科學協調大運河各種生態要素的關系,合力推進全流域各要素協同融合,加強流域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構建綠色生態廊道,譜寫綠色發展協奏曲。”沙勇提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進程中要注重產業轉型,打造運河低碳經濟帶;統一規劃、完善立法,發揮政策的整體性功能;構建完善的生態競爭力評價體系,加強制度建設;推動沿岸主體確立全局、合作、開放、責任等正確觀念;實施綜合治理工程,從而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引領示范段。
叢屹表示,京津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項目有多個項目已經完成,還有不少項目在規劃和進行中。既有項目帶來的啟示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需要同步推進能夠多方動員社會力量的社會組織建設,將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結合。統籌規劃、頂層設計,協調引導各方力量,政府應有決策層、協調層、執行層的體制架構。
孫杰認為,“大運河精神”是加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增強大運河文化認同的載體,也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集中體現。新時代“大運河精神”包括生生不息的奮斗進取精神、與時俱進的創新協同精神、海納百川的融合共生精神、忠義誠信的使命擔當精神等內涵。應加強“大運河精神”相關的研究、規劃、宣傳報道。
“大運河以其特有的鎮定與從容,無聲地影響著兩岸百姓的生活方式,塑造出流經之地的文化品格,涌現出大量標志性景觀。”何芳談到,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利用上的特色性與品牌化是長遠的發展目標,應更多地遵循開放、共享的理念,更多地與經營城市的理念相結合,需要頂層設計和部門協同協調。
“當前,新媒體已成為公眾信息獲取的渠道、言論表達的平臺和輿論競爭的戰場,大運河文化傳播也要注重新媒體傳播策略。”方雪琴認為,可利用數字傳播技術激活大運河文化資源,利用新興媒體渠道打造大運河文化傳播平臺,構建大運河文化共同體。
在中國大運河智庫論壇2018年秋季報告會環節,北京物資學院校長王文舉、江蘇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河海大學投資研究所所長許長新、《群眾》雜志副總編李程驊分別作了題為“中國省級區域間初始碳配額分配方案研究”“把握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三個著力點”“水往高處流,南北變通途”“現代城市群視閾中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主旨報告。
據介紹,中國大運河智庫論壇是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發起和設立的國內第一家專門針對大運河研究的新型智庫論壇。此次大運河文化帶智庫成果發布暨2018年秋季報告會正是在新一輪調研成果出爐之后、后繼工作開展之前的節點上承前啟后的重要學術會議。論壇的成功舉辦進一步加強了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兄弟單位間的對話,搭建了大運河研究互動交流平臺,有利于深化共識、通力合作,推動大運河研究的開展。此外,論壇系統整合了專家學者的調研成果,將向中央有關部門和屬地省(市)委、省(市)政府報送資政建議和專題資政報告,發揮應用性研究的政策引領性作用,促進研究成果的轉化。
此次論壇由南京郵電大學、農工黨江蘇省委、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共同主辦,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秘書處和南京郵電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大運河研究中心、社科聯、期刊社、傳媒與藝術學院共同承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