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瓊,一個毫無農村生活和工作經歷的南京郵電大學主任科員,一個領導同事眼中的“能耐人”,一紙調令,讓他轉眼成了十三五省定經濟薄弱村——淮陰區河灘村的“第一書記”。老百姓接納嗎?自己能給貧困角落帶來什么?面對著哪些艱難?梅瓊心里沒個底。
翻開河灘村2015年的經濟社會賬本,這個低收入戶占到農戶總數11.78%的薄弱村,村集體零產業、自來水零入戶、路燈零安裝、管道燃氣零通達,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僅為1.5萬元。而一年后,一幢幢大棚地里紅椒似火,一盞盞路燈照亮著曾經漆黑的“致富路”,村集體經濟收入凈增5萬元。
盤活一片地,“望天田”變“希望田”
剛到河灘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走訪,河灘村的復雜民情,貧困程度超乎梅瓊想象。在這個以傳統農業為主導的鎮子,每家靠稻麥的年收入只有1000多。進城打工3000元上下的工資對年輕人來說無疑誘惑更大。
怎樣讓農業有奔頭,讓年邁的農民也有體面收入,怎樣把“望天田”變成“希望田”?梅瓊思來想去,只有將農戶手中零碎的土地“化零為整”引來產業,才能把一個個問號拉直。
一聽到要交出土地,村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梅瓊的思路是,先流轉部分做成“樣板田”致富給大家看。他首先找到了排水設施不好、經濟效益欠佳的旱田,挨家挨戶地說服農戶。與此同時,他與當地“紅椒之鄉”的種植大戶拉近了聯系,對方愿意在河灘村投資種植,這讓梅瓊喜出望外,第一批土地流轉還算順利。
本以為有了“樣板田”的示范作用,第二批土地流轉會水到渠成,這一次,梅瓊聯系上了深圳的南郵校友,并談成了投資藕蝦混養基地的項目。然而,一方面源于這部分農田經濟效益較旱田更佳,村民對藕蝦混養壯村富民將信將疑,另一方面土地流轉影響原有租戶的效益,導致一次次談判不歡而散,甚至在交田當日24戶村民反了悔。眼見還有11天就要下苗,梅瓊和村支書、鎮里蹲點干部每家每戶上門做通工作,苦口婆心地陳述流轉利益,列出國家政策,讓村民吃下“定心丸”,晚上11點也顧不上吃一口飯。終于,梅瓊等人的努力獲得了村民的信任,谷雨當天藕苗順利下種。“見證這樣的談判令人感嘆農村工作如此復雜細化,村干部耐心的服務態度令人欽佩”,藕蝦混養基地項目負責人孫雅感慨。
“一畝地一年的流轉費是850元,再以900元承包給大戶,村集體每畝可以增加收益50元;而農戶除了租金,再加上國家農業補貼,每畝有近千元的固定年收入,還可以在家門口打工實現收入雙盈”,梅瓊算起河灘村的“致富經”,接下來藕蝦混養產業還將從百畝擴大至千畝。在土地流轉成功的基礎上,他自信地申請了財政部“壯村工程”200萬的扶貧產業基金并獲得批準,由此村里蓋起了烘干房,“我們為附近農業企業提供糧食烘干服務,還能為村集體帶來1年12萬的收入。這樣一來,貧困的帽子算是甩掉了”。
“黨建+”模式讓扶貧更有“人情味”
走訪中,梅瓊發現,村里的不少貧困群眾不是不勤勞,不是不想富,很多時候他們因為找不到使勁的方向,或因病致貧、經濟來源單一等客觀原因不得不停留在貧困線下。針對這些情況,梅瓊想方設法內引外聯,給予不同救助。
“扶貧先扶智”,梅瓊多次邀請省農業資源開發局、南京農業大學的專家來到河灘村實地調研,對接南京林業大學、省農科院等專業人員前來對扶貧工作建言獻策。“請進來,走出去”,他還帶領著村“兩委”赴外地考察取經、開闊眼界。
梅瓊說,“在村里,我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還有村兩委村干部和我一起努力;在村外,還有知冷暖的‘娘家’在支持著我”。這個“娘家人”就是南京郵電大學。在梅瓊的牽線下,學校組織幫扶隊伍開展黨建對口系列幫扶,助推黨建與精準幫扶的深入融合。
早年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河灘村留下上小學五年級的小黃。由于孤僻的成長環境,在班級里小黃顯得很不合群,有暴力傾向。像小黃這樣的留守兒童,在村里還有不少,吃穿教育都成了難題。在梅瓊的牽線下,南京郵電大學和同仁社工團隊共同實施“童享幸福”項目,內容包括親子歡聚、暑期夏令營等關懷活動,惠及400余名留守兒童,形成健全長效、可持續的社工服務模板。暑期,學校師生還為當地留守兒童講授傳統文化及暑期安全度夏知識,帶去慰問金并贈送學習用品。經過個案輔導的小黃,也漸漸變得開朗,“童享幸福”項目也榮獲淮安市優秀青年公益項目評選二等獎。
村民陳明亮家有9口人,其中80余歲的老父患有小腦萎縮、精神失常,陳明亮自己、愛人連同二女兒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各種頑疾,一家只靠陳明亮打零工和大女兒做幼教的微薄收入支撐度日。了解到情況后,梅瓊聯系了學校,校圖書館、檔案館黨總支為村里連同陳明亮家等50戶因病致貧的家庭購買了醫保并組織慰問,并幫助陳明亮二女兒做起電商平臺。慰問當日,陳明亮感激地流下眼淚:“這份關心對我們是實實在在的幫助!”
在梅瓊和村里干部的不懈努力下,如今,河灘村成一改凋敝舊貌,成了“家富、村美、人和”的小康村。“回顧這兩年多的扶貧經歷,我已經與河灘村分不開”,梅瓊表示,組織把“第一書記”派下去就是想打通精準扶貧的“最后一公里”,不真正扎下根、撲下身,就摸不清村里的底子。扶貧工作是個良心活,既需要真金白銀,更需要真情實感,兩年來從陌生到知根知底,自己帶著對廣大基層群眾深厚的感情去做事,對得起這份責任感。第一書記是領著任務駐村的,聰明和心思都應用在幫助村里理思路、引資金、上項目、惠民生上。
駐村任期將滿,梅瓊心里萬分不舍,看著老鄉熱切的眼神,他還在抓緊最后的時間琢磨下一步的致富路線,“去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的‘田園綜合體’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支撐和主平臺,河灘村農業效益已初見成效,未來將建成一個輻射周邊的小型農作物烘干集聚區,在做優村里環境后,又可以為招引旅游資源打下基礎”,梅瓊表示自己還將引進更多的資源,形成“帶不走的扶貧力量”。(魏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