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出了一身悶汗。我看了眼時間,五點二十分,比預定的鬧鐘還早了一個小時。我抹了把眼睛,酸澀困頓,卻再也睡不著。
我這人總是這樣,但凡心里存了事,總也睡不踏實。細數一下,我來到大竹的時間算不上長久,至少于我今后的漫長人生來說甚是短暫。然而在這些足夠數得清的日子里,我遇見了支教以來第五個輟學的孩子。
一年前,我還沒有成為一名教師,卻也翻來覆去地設想過諸多可能面臨的問題。比如孩子們太頑皮我該怎樣語重心長又不失親切地告誡他們,再如孩子們不喜歡我又要怎樣縮短自己與他們之間的鴻溝,亦或是孩子們學習水平參差不齊要怎樣因材施教才能有所成效……想了很多很多,我卻沒料到最現實的一個問題,如果他們不再是學生,那所有的一切都將是空想。
一年后的我已經在教師這個崗位上得心應手。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可以輕易地拽回課堂上小男生遠游的思緒,也可以成功地演繹一個嚴師益友的角色,我可以做到很多,卻沒辦法挽留那些從班級名單中自動“除名”的孩子。這些孩子有著這個年紀特有的浮躁,他們不安、敏感,渴望掙脫束縛得到自由,他們想要恣意暢快,他們什么都想要,就是不想學習。
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除了嗟嘆郁悶之外,我開始尋求一種方法來改變這種現狀。

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蔣麗婷在公開課上。蔣麗婷 供圖
每天上課前,我都會在黑板上寫下一句勵志短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人生最精彩的不是成功的那一瞬間,而是回頭看,那段漆黑看似沒有盡頭、苦苦摸索的過程”、“相信自己,你可以強大到不藥而愈”……我希望他們明白,在十二三歲的年紀里,他們能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通過奮斗與努力,為以后的人生做鋪墊與保障。
另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從本質上解決學生厭學問題,就一定要讓他們主動拿起書本,然后再來考慮他們能夠學到什么。一堂語文課,也正如我最初答應他們的,定然會安排得有豐富精彩。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但萬事總有交融。不受課本的拘泥,我在上課前準備“每日新聞”環節,拓寬學生的眼界。課堂上,我給他們最大的自由,允許所謂的“插嘴”現象,但凡對所學知識有獨到見解的,任何時候都能暢所欲言。我要讓他們不厭學,想要學,熱愛學,然后每一個人都變得自信、美好、積極、陽光。
而我所做的這一切,單純是希望他們能夠理解,學習只是一樣工具,能讓他們擁有更遠未來的工具。“知識改變命運”從來不是一句空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不單單存在于教科書,我想用自己做一個最真實的榜樣,我想告訴他們這個世界真的很大很精彩,就像我和他們的相遇,那么意料之外又那么情理之中。

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團長蔣麗婷在批改學生作業。蔣麗婷 供圖
我來大竹,并不是為了體驗人生。于我的世界觀而言,任何一個人都不應該為了成就別人而作為陪襯或點綴。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沒有資格用他們的一生來換我這僅僅幾個月的支教經歷。一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改變不了太多,但所幸的是,孩子們懂事得讓我感動。
在一個月前,我給一個小男孩兒寫了一份信。說實話,那是一份沒有經過我大腦,直接從筆尖流淌出來的信。那個男孩兒有著不好的脾氣,執拗、貪玩兒,甚至對誰都無所畏懼,但我能從他桀驁的眼神里捕捉到一份遲疑與松動。于是洋洋灑灑上千字的感觸化為一封信被遞交到他手里,再后來,他離開了就讀的班級,但我想他能讀懂我說的一切。果然,不久前,我收到一封由班里與他玩得好的同學轉交給我的信,是那個男孩兒的筆跡。他說:“其實我是不會放棄蔣老師對我的期望的,只是在這個學期遇到了一些小小的困難……希望您能明白,我沒有放棄,相信我吧!您的信我會好好保存著,直到我成功。”

學生給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團長蔣麗婷的留言。蔣麗婷 供圖
對于我的學生,我有無限的情感,這是身體和精神最原始的感受。不可否認,我承載著必須要完成的使命,與他們在一起的時間也在逐漸縮短,但我更愿意將這一次的相遇變成一生的延續。或許等到我老到白發蒼蒼,還能依稀記得我那近160位可愛的學生。
我成為一名基層支教老師,是因為我的夙愿與規劃;而我出現在這里,是為了恰好與他們相遇。他們不是我的義務,他們是我的信仰。教學相長,我和他們一起收獲的多多少少,如果非要論一個高低,我想我得到的應該是更多吧。他們有一個我,而我有這么多的他們。
而至于這份信仰的來源,我想大概是因為這個吧:
有時候啊,
我會想,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但是看著他們,
真的好小哦,
笑的時候眼睛里有光。
那些孩子會猛地停下急促奔跑的腳步,
然后鞠滿九十度的躬大聲喊:
蔣老師好
我受寵若驚手足無措接著慌忙搖手,
最后看著他們跑得遠遠的……
于是我就想,
這樣的他們,
值得我把心全部放在他們面前。
(蔣麗婷,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團長,服務于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第二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