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聚焦如何發揮翻譯在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
——信息時代翻譯研究與教學研討會在南郵舉行

“語言·文化·技術:信息時代翻譯研究與教學研討會”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吳楠/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吳楠 通訊員康艷)4月8日至9日,由南京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外語教學》暨《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編輯部協辦的“語言·文化·技術:信息時代翻譯研究與教學研討會”在南京郵電大學舉行,來自全國高校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會。
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周南平在開幕式致辭中介紹了南京郵電大學的歷史,以及南京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近年來在翻譯研究和教學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就,并指出,在經濟、文化加速全球化、數據爆炸、技術革新日新月異的今天,翻譯必將再一次被推至時代大舞臺的中央。翻譯對今日中國之重要性,還在于:處于偉大復興進程中的中國需要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一個快速崛起的民族及其文化。而如何將東方智慧更好地介紹出去,如何把中國故事講得動聽,講得誘人,這個光榮的任務便落在翻譯界各位專家、學者的肩上。他希望與會專家為南郵翻譯專業建設和翻譯研究與教學多提意見,也希望南郵師生多向與會學者請教。
《外語教學》編輯部主編、西安外國語大學教授王和平在致辭中指出,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對于翻譯的影響持久、廣泛而深刻。再加上中國文化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施,翻譯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翻譯人的使命光榮而艱巨,翻譯的話題和問題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得多。在大好形勢下,翻譯界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一方面,翻譯作品、論文、專著、翻譯期刊的數量堪稱空前,另一方面,卻存在著翻譯作品認定難、翻譯研究成果發表與出版難的問題,這極大地影響了作為翻譯主體的翻譯人的教學與科研的積極性,進而影響翻譯事業的健康發展。還有,如何發揮翻譯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構建中國良好形象中的作用、如何對接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如何提高翻譯傳播的效果,如何進一步發揚廣大本土化理論,如何進一步提高翻譯教學和人才培養的質量等等,都需要我們翻譯人共同探討和思考。他希望與會學者暢所欲言,為推動我國翻譯學科、翻譯教學與研究以及翻譯事業的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文化、中國文學的對外傳播和交流貢獻智慧。
開幕式后,浙江大學教授許鈞作了題為《關于外語學科翻譯成果認定的幾個問題》的報告,對翻譯的學術價值作進行探討,指出翻譯成果具有包括學術資源、理論創新與人文關懷等多重的價值,進而根據高校教師職稱評審要求的條件,從學科建設、學科評估、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四個方面探討翻譯和翻譯研究的重要性,為翻譯成果的認定提供可參照的路徑。

來自全國高校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會。 本網記者 吳楠/攝
清華大學教授王寧則在以《作為跨文化闡釋的翻譯》為題的發言中指出,翻譯與跨文化闡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當前的中國文化和文學走出去的過程中,跨文化闡釋可以更為有效地推進中國文化和文學走向世界的進程。但是翻譯又不能等同于跨文化闡釋,過度的闡釋也許能促使一個理論概念或一部文學作品在異域文化中獲得新生,但它并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翻譯。在推進中國文化和文學走向世界的進程中,這兩種手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它們可以在不同的方面起到不同的作用。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王克非則在《翻譯即選擇》的主旨報告中指出,由于譯者生活在特定時空、特定文化和特定語言中,因而在考察和分析翻譯文化的史實中要認識到翻譯的選擇性;翻譯的選擇表現在兩個層面:比較宏觀的文化層面和比較微觀的語言層面,二者相互影響和觀照。
中山大學教授王東風以《詩意與詩意的翻譯》為題發言,他從西方詩學的角度揭示,詩意的形成是意和形共同作用下的一種審美體驗,尤其是語言運用的陌生化形式,而傳統的詩歌翻譯重意而輕形,這是造成詩歌翻譯作品中詩意慘淡的重要成因,而形式方面的翻譯虧損主要發生對節奏的無視之上。有鑒于此,詩歌翻譯只有盡可能地音形意兼顧,才有可能盡量多地保全原詩的原汁原味的詩意。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黃忠廉在《中國文化外譯+互聯網主體優先規劃》的報告中,基于國內外互聯網及其大數據處理提出“外譯+互聯網”的中國文化外譯模式,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好宏觀戰略,通盤思考優先規劃序列問題,有步驟、有計劃、分時段、分方向、分地域地規劃中國文化外譯事業,實現中國文化外譯戰略的最優化。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胡開寶在《<政府工作報告>英譯中的中國政府形象研究——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的報告中,基于自建的中央政治文獻漢英平行語料庫為研究平臺,分析了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中國政府形象,指出其英譯本建構出一個積極有為、關注民生和民主、執行力強但親和力略顯不足的政府形象,這一形象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與英譯文本中高量值情態動詞的頻繁應用相關,并從政府形象自塑角度提出了改進建議。
4月8日下午,與會學者在八個個分會場進行交流討論,圍繞“翻譯與中國文化走出去”、“跨文化交際與翻譯研究”、“翻譯與語言服務人才培養”、“信息技術與翻譯研究”、“翻譯理論與應用研究”等主題進行了發言,并展開深入研討。
4月9日上午,南京大學教授魏向清,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朱振武,天津外國語大學教授趙彥春,揚州大學教授周領順,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馬會娟,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屈文生,資深技術翻譯專家、華為2012實驗室南研分部原部長張建,舜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單杰分別作了題為《從“中華思想文化術語”英譯看術語翻譯的實踐理性及基本原則》、《文學翻譯的教與學: 問題與對策》、《音譯的尷尬—— 《莊子》英譯中專名的處理及譯學思考》、《葛浩文譯“狗”——基于葛譯莫言10 本小說“鄉土語言”翻譯語料庫的考察》、《國家機構贊助下的艾黎英譯李白詩歌研究》、《法律翻譯與中西法律交流:翻譯研究與教學的一個面向》、《翻譯技術給 MTI 帶來的挑戰與機會》、《創新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培養》的大會發言。
魏向清結合現已發布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英譯成果,借鑒實踐哲學研究的理論視角,探討了術語翻譯實踐理性及基本原則,為術語翻譯實踐方法論的確立提供相應理據。朱振武主要討論了文學翻譯教學中存在的教學主體的素養問題、教學方法問題和教學理念等問題,對文學翻譯中存在的各種微妙關系體進行揭示,并對學生學習和練習中出現的常見問題進行逐一診斷。趙彥春指出,音譯作為對源語言的語音轉寫可以帶來便利和“保真”,但由于音譯將源語能指所指之間的關系割斷,必然會給譯文尤其是經典譯文造成傷害,并以《莊子》英譯為例討論了音譯帶來的問題和譯者主體可能的操作范圍和解決方案。
周領順借助葛譯莫言10 本小說“鄉土語言”翻譯語料庫,窮盡性地統計了莫言作品中涉“狗”的原文和葛浩文譯文,分類考察了偏見產生的根源和傳統分析出現偏頗的事實,探討了文化傳播的深層機理。馬會娟以長期生活在中國并受我國外宣機關雇傭的英語譯者艾黎為例,研究了其李白詩歌英譯,從而探討國家機構贊助下的中國文學作品外譯的特點及問題,對當前的中國文化外譯工程提出了建議。
屈文生介紹了《法律翻譯與中西法律交流》研究計劃暨課程方案,指出該項融多個學科為一體的跨學科課題計劃可以直接轉化為教學課程,因而翻譯研究與教學的邊界可以突破無形的學科藩籬,社會科學的研究范式對翻譯研究或有示范和啟發意義。張建農的發言主要圍繞“翻譯技術當今快速發展,譯員應具備哪些素質,教學中應如何匹配未來的譯員職業?”,并提出聯合培養MTI的若干建議和措施。單杰回顧了舜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二十年的發展歷史,探討了語言服務公司如何在這個創新與全球化并重的市場保持始終領先的優勢,以及在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人口紅利消失、中國國力不斷增強的大背景下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的實踐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