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學第一課,用心起跑……”昨日是開學第一天,當晚央視的《開學第一課》也如約而至。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而這一次的《開學第一課》也請來多位親歷長征、平均年齡逾百歲的老紅軍給孩子們講述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撓、堅持不懈這四課。其中來自南京的104歲老通信兵秦華禮也深情講述了自己的長征路。
一組組催人淚下的數字
多位親歷長征、平均年齡逾百歲的老紅軍現場開講。94歲的梁天文、99歲的胡正先以及104歲的秦華禮。
當年,紅軍用自己的雙腳丈量了大半個中國,完成了兩萬五千里的長征。現在,人們都愛用計步器來測算一天的運動量。那么兩萬五千里究竟有多遠呢?節目組做了個換算,按每天走8000步來算,差不多要用七年才能走完。更何況當時條件之惡劣是難以想象的。一個震撼人的數據是:從開始的30萬人到最后只剩3萬人,平均每走300米就有一人犧牲。
當年的鐵軍團長耿飚的女兒耿瑩講述父親當年的故事。她帶來了一雙草鞋、一碗黃豆。穿著這些簡陋的草鞋,當年的戰士一天一夜要走240里路。“孩子們可能沒有概念。你們學校的跑道如果是400米的話,繞著跑道走300圈,就差不多是240里。而這還不是平坦的路,是爬山越嶺。”到了草地更糟糕的是沒有糧食,耿瑩介紹,當時光是嘗試吃野草、野花、野菜,自己父親的隊伍就死了11個嘗毒草的戰士。她又拿出一顆黃豆,“一天吃一顆你們覺得能吃得飽嗎?”得到孩子們否定的答復,耿瑩動情地說,當年的紅軍真的一天只吃一顆黃豆。
一件件驚心動魄的故事
有人說當時的紅軍就是現在孩子們都知道的超人,但是耿瑩卻認為他們不是超人,是血肉之軀,只不過,他們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解放全中國,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所以,再大的困難都被紅軍戰士的信念踩在腳下。
每一個人的講述都驚心動魄。比如,99歲的胡正先講述了長征途中“紅軍的千里眼和順風耳”——通信兵的故事。12歲參軍的他,曾經48天沒見到糧食;稻草編的草鞋沒有了,就拿牛皮綁在腳上行走;牛皮也沒有,就光腳走,滿是血。他也在路上看到怕密碼本失落,為保護部隊機密的紅軍戰士一邊跑一邊撕本子吃。當年在沒有汽油、柴油維持電臺發電的極端條件下,他們用自己煉的豬油和牛油維持發電機運轉,也試過在電池的鋅皮上裝上鹽然后泡起來完成充電。
唯一一個見到毛主席不用敬軍禮的將軍賀炳炎。講述他的故事的是賀炳炎的兒子賀陵生。17歲的賀炳炎,就憑借自己的機智一個人抓回了47個俘虜,22歲長征的時候,在云南交界的地方,已經是師長的賀炳炎在沖鋒陷陣時右臂中彈斷了。在沒有手術器械、沒有麻藥的情況下,賀炳炎被綁在門板上,嘴里塞上毛巾,用木工的鋸子,2小時15分鐘才把受傷的胳膊鋸下來,那種疼痛是可想而知的,當時賀龍將軍,就把鋸下來的一塊骨頭撿起來包好,說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的骨頭。
一種種值得學習的精神
《開學第一課》,到場年齡最大的紅軍是南京104歲的老紅軍秦華禮爺爺。當天的他穿著紅色上衣,在攙扶下走上臺,坐在為他準備的椅子上,但是說起當年的經歷,老人依然思路清晰、口齒伶俐。
秦華禮告訴觀眾,自己是四川窮山溝里的窮孩子。當年,紅軍入川,宣傳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是為人民服務的,于是他的媽媽就親自送他去參軍。組織部派他去通信學校學習,當通信兵。跟現在的舒適現代化的學生教室不同,那時候的通信學校既沒有固定場所,也沒有學習用品和學習教材,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野外的樹林里學習,因此秦華禮叫它“三無學校”。
第一堂課就是學習如何削鉛筆,只準削到木頭,不準削到鉛芯,要把鉛筆來回轉著用,用尖、用禿了才能再削,一點也不能浪費。那時候沒有紙,就把土地抹得平平的光光的在上面寫字,把牛皮用火烤硬了在上面畫圖。第二堂課學英語。對于當時的秦華禮來說,學英語很困難,怎么辦呢?他想到了一個好法子,每個戰士的背后背一塊小木板,上面寫上英文和翻譯,這樣后面的人就可以通過看前面人的后背一邊走一邊學習。
新中國成立以后,秦華禮任北京郵電學院黨委第二書記,1958年任南京郵電學院院長,任命書是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發的。
直到今天,南郵校慶還是會舉行跑步比賽,因為他們說他們的第一任院長是用兩條腿走完了萬里長征,他們要將這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傳遞下去。
記者 陳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