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歷經千年滄桑而魅力不減。
7月1日,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章劍華等40余位著名書畫家的60余幅作品在南京郵電大學藝術館展出,與該校的教師書畫作品展共慶建黨95周年。
但見書畫傳 人文素養無專業之別
“透過書畫作品,看到的是人、是品格,更是道法自然的生命之道。”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王國平在展覽開幕的歡迎辭中這樣感慨。盡管專業不同,他在觀看展覽之后越發體悟到延續傳統文化命脈的重要性,書畫便是重要的渠道之一。作為中國人的心靈符號,書畫作品彰顯著炎黃子孫的內心氣質和獨特風骨,氣象萬千,有著巨大的精神力量。
盡管南郵是一所以工學為主體的學校,但長期以來,學校一直關注著學生的藝術教育。
2011年,學校在三牌樓校區籌建了藝術館,意在以此為平臺,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給予學生接觸藝術的機會。
王國平提到,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精神的根本,理工科學生同樣需要豐富的人文素養,以健全人格、塑造靈魂。這也是學校舉辦藝術展的重要出發點。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本不該有專業之分別。
建館后首展 大師名作揚文化風骨
這是南京郵電大學藝術館建館以來的首次展出。
南郵藝術館的馮震老師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他負責此次的策展工作。據他介紹,展覽從醞釀、策劃到最終展出,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其間便遇到很多困難;畫作的裝裱都有統一的樣式,這也都是由馮震親自操辦;作品也都是一一向書畫家們發出邀請征集后得來。
盡管時間如此緊張,這次藝術展依然群賢畢至,匯集了文藝界、南郵教師的代表作品,邀請到了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蕭平、江蘇省書法院院長李嘯等著名藝術家參與;中國手指畫協會副會長、江蘇省詩詞協會理事趙鉦更將他所創作的近6米長的寫意花鳥長卷捐贈給南京郵電大學藝術館,畫作中梅蘭竹菊寓意“欣欣向榮”,表達了作者的美好祝愿。
馮震說,“讓學生接受藝術熏陶,感受到藝術之美,這是最重要的。”
如馮震所愿,現場已有不少學生在專心致志地欣賞書畫作品。
本次藝術展的展期為十五天,展覽結束后,征集來的畫作將歸還給作者。馮震說,十分歡迎校外的藝術家來館參觀。
度坎坷一生 寫意水墨塑人文風骨
南京郵電大學藝術館收藏原教師——大寫意畫家李味青先生精品書畫100幅,整個藝術館也正是建立在李味青遺作的基礎之上。
在所有參展作品的作者中,李味青是悲愴而瀟灑的存在。
李味青生于1909年,江蘇南京人,出身書香世家,1927年畢業于江蘇省第四師范藝術專科班,師從王東培、梁公約、黃俊賢、汪采白、謝公展等名師;1952年,他從江蘇省郵電管理局調到南京郵電大學擔任教師。
著名書畫家蕭平的父親曾與李味青共事過,所以他在少年時代便看過李味青的作品,淵源頗深。盡管文革時期受到許多不公正待遇,李味青至死沒有放棄藝術的信仰、沒有放棄中國畫,終成中國傳統大寫意繪畫圣手。
在大起大落的人生里,畫作就是他的生命。
李味青后半生深居簡出。其晚年作品以大寫意水墨為主,雄奇大氣,意境深邃,寓飄逸于法度之中,深得徐渭、八大、石濤等人的精髓;同時,又絕不流于因襲,他將畫簡約到了極致,構圖可謂惜墨如金,遒勁偉岸之姿卻躍然紙上。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走到了人生邊上的李味青以赤誠的愛國之心,作《慶回歸》圖;當年九月,黨的十五大召開,他又作《松石千秋》以表心意。經歷了近百年的動亂與和平,他對歷史與國家的體悟遠勝旁人。幾天之后的9月20號,他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
“這里既是南郵的藝術館,又是李味青先生的藝術館。”蕭平這樣向大家闡釋了南郵藝術館的另一層意義。
寂寞生前身后事,一生坎坷的老藝術家最終有了安息之地。(鄔楠 徐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