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他曾被有機光電子學之父、諾貝爾獎獲得者艾倫·黑格教授盛贊為“有機光電子學領域的國際領軍人物”,是最早從事有機電致發光顯示研究并長期活躍在有機光電子學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之一,被譽為我國有機光電子學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這就是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主任、在2011年11月11日順利地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院士的黃維教授。
北大求學:受導師啟發與納米領域結緣
祖籍河北唐山、出生于蛇年的黃維院士,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讀書成長。1979年,他考入北京大學,在那里獲得了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長期的北大學習和工作深深影響著黃維院士之后的科學研究思路和為人處世風格,良師益友的點撥和科學民主的氛圍,使他形成了廣博求知的人生基調和獻身科學事業的人生目標。
選擇納米技術作為自己的科研方向,源于黃維院士在北大求學時期的博士生導師唐有祺院士。黃維院士告訴記者,“我在攻讀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是物理化學。唐先生作為國內科技界的巨匠,具有超凡的前瞻性和敏感度,在80年代中期,他就非常有預見性地指點我涉獵‘納米’領域,而納米材料是我攻讀博士期間的主攻方向,這在當時,即使是在國際上都是相當超前的。”
因為涉足甚早,一方面國內“納米”領域一片空白,另一方面設施條件很差,在研究時遇到了不少困難。“但唐先生一直毫無保留地給予我無私的支持,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找我去談心、開小灶,精心地指導和培養我。先生思維非常活躍,常從大師的視野出發,對我進行點撥、給予我信心和力量,這使我在涉世之初就切實感悟到科學研究的真諦在于鍥而不舍、探索未知,使我形成了百折不撓、不畏險阻的作風,并把探尋真理,尋求科學之‘真’、探究信仰之‘美’作為人生的最大樂趣。”
海外十年:新的科研領域碩果累累
在這個全新的領域,黃維院士的工作成績很快就凸顯了出來。針對當時的學科瓶頸,他提出了有機半導體p-n能帶調控理論,使有機半導體的研究從瞎子摸象式的經驗摸索,上升到了理論指導階段,并成功研制出了一批具有產業化前景的高性能三基色有機半導體,證明了這一理論的普適性。
在此基礎上,黃維院士針對藍光半導體器件穩定性差的世界性難題,以及有機半導體在激光、傳感和存儲等方面的應用,做出了一些開創性的工作,很快就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同。2000年在新加坡科技月中,國家科技局主席就曾找到黃維教授,并將實驗室的工作作為新加坡科技月的標志性成果“獻禮”。
在此期間,黃維院士還參與創建了“國際信息顯示學會”新加坡-馬來西亞分會并擔任聯合主席,參與創建國際材料研究會新加坡分會等,并且帶領團隊與世界上幾個著名的、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實驗室開展了合作研究。
在新加坡工作十余年間,黃維得到了美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材料學家、新加坡材料院創院院長施春風教授的欣賞和信任,并在其支持下,獲得了新加坡教育部和科技局的多項資助,成為當時新加坡在“有機電子”與“納米技術”兩個研究方向的學科領頭人,積累了國際科研管理和人才培養經驗。
回國創業:組建科技創新團隊
2002年底,黃維院士開始回國創業,在十多所國內著名高校的盛情邀請下,經過反復交流,在同行好友侯曉遠教授的推進下,最終選擇了加盟復旦大學。
回憶起在復旦大學的創業經歷,學校主要領導的大力支持讓黃維感激不已。黃維教授告訴記者,“非常感謝復旦主要領導對我的高度信任,當時的支持力度不敢說后無來者,但肯定史無前例。”
此后,黃維院士開始了國內的創業之路,創建了先進材料研究院,簡稱“IAM”。這也是團隊堅持沿用至今的簡稱,它寄托了黃維院士的一個夢想,比擬于商業的百年老店“IBM”,期待著有朝一日IAM能成為揚名四海的、科技創新領域的、中國人自己的“IBM”!
當時,在大學內建立這樣一個立足于學科交叉、融合,以科技創新為導向的科研實體是一個創新之舉,很快得到了教育部和科技部等主管部門的首肯以及地方政府的贊同。
2006年6月,黃維教授從復旦大學交流到南郵、轉戰到江蘇,成為一名新南郵人,并在這里取得了事業的輝煌與騰飛。
他所創建的科研團隊(IAM)——人稱“黃維兵團”——落戶南郵后漸入佳境、碩果累累。2006年10月,他在南郵創建了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2007年又建設了“江蘇省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重點實驗室”;2008年創立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作為人才培養體系的基地;2009年,作為首席科學家,獲得了科技部973項目的支持;2011年,作為學科帶頭人的“光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授權獲批。此外,所申報的教育部“有機與生物光電子學”創新團隊順利獲批。
作者及來源:記者 辛穎 2012年1月16日 金陵晚報 第B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