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南京郵電大學主辦的“綠色暢想:能源、教育、環(huán)境倡議”國際論壇上,世博專家解密世博園區(qū)內一些建筑的“綠色密碼”:節(jié)能、綠色、環(huán)保的理念始終“印刻”在這些建筑上。
中國館照明用電全自給
雨水、江水、太陽能,園區(qū)內的不少建筑都“貪婪”地汲取著大自然的能量。上海世博會總體項目管理部經理樂云介紹,以世博軸為例,就有6個“陽光谷”分布在入口及中部。它們能夠幫助陽光自然地斜射到地面,既有利于提高空氣質量,又能節(jié)省人工照明帶來的能源消耗。不過,“陽光谷”里可不單有陽光,在雨天它也能搜集雨水。
樂云介紹,就連世博軸的空調系統也有玄機,它完全采用江水源、地源熱泵系統,實現了空調冷熱源100%采用可再生能源。
大家極為關注的中國館,屋面上鋪裝了新型太陽能光電板,裝機容量達0.4 兆瓦,年發(fā)電量 30 萬度,相當于少用 107 噸標準煤,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285 噸。這樣,全館實現了照明用電全部自給。
42個國家館各有綠色玄機
42個國家館集中了本國建筑的精華。“這些自建展館屬于臨時場館,在建筑選材、結構選型、設備選案等方面充分考慮了環(huán)境保護的要求。”樂云拿出一沓子各具特色的自建館資料圖片。西班牙館實體結構以鋼材為主,外墻覆蓋有西班牙風格的柳條編織品,展示瑰麗的民俗圖案,和弗蘭明戈的裙形有幾分相似。“這不僅方便日后的拆卸,也可以讓自然光隨意地透過鋼管和柳條射進室內。”
而日本館追求“建筑,像生命體一樣可以呼吸”。在展館外部由可發(fā)電的超輕型薄膜包圍,內部使用循環(huán)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術,使得光、水、空氣等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得到利用。
采訪最后,樂云還故意留了個懸念:“其實,上海世博會綠色建筑的秘密還很多。”
作者及來源:通訊員 張前 快報記者 謝靜嫻 現代快報 2010年4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