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至6日,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3)全國總決賽在天津舉行。繼第八屆大賽取得優異成績后,南郵再次取得重大突破,獲金獎5項、銀獎3項、銅獎5項,國賽獲獎總數再創新高,高教主賽道獲金獎數再創新高并列全國第六、江蘇省第二。
學校一貫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本屆大賽啟動以來,創新創業教育學院、教務處統籌全校各相關學院制定詳細備賽工作方案,針對項目選題、申報材料、項目路演、項目答辯等多個環節反復打磨。校黨委書記郭宇鋒,校長葉美蘭,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劉青山等學校領導多次關心項目進展情況,相關學院負責人多次參加培訓研討和模擬路演。各相關職能部門通力合作,為項目團隊備賽提供良好的保障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堅持和努力,歷經校賽、省賽、國賽多個環節,我校參賽團隊從來自151個國家和地區、421萬余個項目、1709余萬人中突出重圍,用優異的成績再次擦亮“無創新、不南郵”的靚麗名片。
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3)榮獲金獎項目名單
學院 | 項目名稱 | 獲獎賽道 |
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 磁動彼應—基于量子傳感的新一代強磁場精密測量先行者 | 高教主賽道 |
電子與光學工程學院、柔性電子(未來技術)學院 | 芯柔繪腦—神經解析腦中風健康監測設備 | 高教主賽道 |
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產教融合學院) | 華芯智測—國產化測試EDA領跑者 | 高教主賽道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柔性電源—金屬有機框架基柔性超級電容器 | 高教主賽道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Skin-like intelligent sensor | 國際賽道 |

參賽團隊
項目簡介
磁動彼應—基于量子傳感的新一代強磁場精密測量先行者
隨著計量量子化時代的到來,“國家先進測量體系”被納入新一輪國家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青柚量子團隊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解決了傳統磁場測量存在的空間分辨率低、梯度范圍窄、測試環境嚴苛、存在老化漂移等問題,自主研發出一套基于量子傳感的新一代強磁場精密測量系統,在第三方省級計量機構比對,不確定度優于千分之一。該系統歷經多次迭代升級,具備三大核心技術。首創全光纖量子精密測量模塊,提出金剛石晶軸方位角測定方法實現工作頻率線性調諧,應用集成化處理與鎖頻技術實現智能化管理。產品已在中國鋼鐵研究院、天恒測控等知名企業和科研院所開展密切合作,取得了良好的商業和經濟效益。
芯柔繪腦—神經解析腦中風健康監測設備
腦卒中是中國國民健康的“頭號殺手”,是病情惡化極其迅速的疾病,預防性診斷顯得尤為重要。芯柔繪腦項目團隊,改進了傳統神經類疾病的評估方法,通過分析腦電這一便于輕量化采集的指標,開發了能夠實現腦卒中預測早篩的EEG-Catcher系列產品,用戶只需將其貼于額頭,輸入基本信息后即可實現對卒中發病概率的預測。該項目在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平臺支撐下,由趙強教授和王龍祿副教授領銜指導,學生成員具有多學科交叉背景,項目負責人張新宇曾獲江蘇省優秀畢業生稱號。團隊現已注冊公司,與愛康集團、螞蟻健康、寶萊特醫用等多家企業達成合作,在多家市級養老院落地,獲得業內專家的一致認可。
華芯智測—國產化測試EDA領跑者
EDA作為集成電路關鍵部分,對芯片產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全球EDA市場主要被三大巨頭壟斷,國產EDA廠商面臨巨大挑戰。針對這一情況,本團隊提出了一款自主研發的智能化測試EDA平臺,包括測試參數配置、存儲器測試、矢量生成等模塊,為設計工程師提供了一站式的解決方案。通過優化測試參數配置和降低測試功耗,該平臺提高了測試設計效率和質量,旨在打破國外壟斷,推動我國芯片EDA產業鏈的發展。
柔性電源—金屬有機框架基柔性超級電容器
柔性電源項目團隊深耕柔性超級電容器領域8年,研發導電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作為新型柔性儲能材料,通過π共軛平面分子和過渡金屬離子進行原位配位,構成了具有二維拓撲結構的導電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附著柔性基底,配合柔性凝膠最終實現器件的全柔。工藝上,團隊以金屬有機半導體納米功能基元為基本單元,通過空間層層堆垛策略實現了活性材料在基底上的層層組裝,形成“至柔-至薄-至密”的薄膜,構建出三維互連多孔導電網絡,提高了電子轉移效率和循環穩定性,實現了儲能效益的突破。團隊聚焦提供高性能、高性價比的柔性超級電容器,未來將在柔性儲能領域不斷深入,產教融合,助力柔性電子學科發展。
Skin-like intelligent sensor
類皮膚智能傳感器(Skin-like intelligent sensor),聚焦健康醫療行業對高性能柔性傳感器的巨大需求,通過發展全橡膠基材電子技術、多模感知貼片式傳感器及直寫式電子紋身傳感器3大核心技術,成功解決了傳感器柔性差、單模態、生物不友好等行業痛點。團隊目前已經成功開發了可完美貼合、多模態、生物友好的高精度類皮膚傳感器。相關成果已發表在Nature Electronics,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共計30余篇,相關技術得到了同行和業界的高度評價與廣泛關注。團隊聚焦柔性電子前沿技術,助力健康醫療領域的發展,同時致力將科研成果從實驗室推向產業化,努力創造產、學、研融合發展新范式。
(撰稿:賀超凱 初審:張徐、沈建華 編輯:王存宏 審核:張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