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11日連續兩晚,話劇《風雨秦淮》在我校仙林校區青春劇場隆重開演,為師生們獻上了一部細節考究、充滿濃濃“民國南京味”的本土特色話劇。該話劇由中共秦淮區委宣傳部出品、南京市演藝集團制作、南京市話劇團創作演出,是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2016年度江蘇藝術基金配套獎勵項目、南京市重點文藝作品創作資助項目。該話劇走進我校演出,作為我校75周年校慶的重要校園文化活動之一,由宣傳部、校團委(文化藝術中心)聯合主辦。
值得一提的是,《風雨秦淮》作為一部大制作群戲,重要角色皆有AB兩組,在我校兩晚的演出也采用了AB兩組演員。
隨著大幕拉開,一個坐落在秦淮河邊的民國老菜館“福興園”里,老南京的美食、老南京的景致、老南京的服裝、老南京的生活常態一一呈現在舞臺上,師生便不由自主地走進了民國風雨中。《風雨秦淮》以散點式的結構,截取了1927-1949年間的幾個重要時間節點,講述了菜館大掌柜黃明善一家以及他們的幾個老顧客在戰亂年代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展現了生活在秦淮河邊小人物的悲喜愛情、善惡抉擇以及追求希望與光明的人生。同時,通過這些小人物的故事,以小見大,折射了一個色彩斑斕、繽紛繁雜的大社會,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奮進向上的大精神。每場戲幕間的100余幅南京城南的老照片,則讓觀眾們睜大眼睛,真切領略了動蕩民國中的秦淮風情。
舞臺上的悲歡離合,有淚點也有笑點,師生們在享受視覺、聽覺盛宴的同時,更有精神上的震撼,動情處總會牽引出他們的淚腺和一陣陣熱烈的掌聲。演員們精湛的演技、飽滿的情感、敬業的精神讓充滿人文情懷的南郵師生深受感動,沉浸其中,演出結束后,久久不愿離去。
自動化學院的陸起同學印象最深刻的是趙有余給士兵一袋糧食、希望他們保衛好南京時的畫面,他說,“作為南京人,我知道南京最后失守了,但一個普通老百姓的家國情懷還是讓我震撼很大。”外國語學院的張修竹同學說戲劇“故事抓人,情感動人,很有感觸”,看完演出后,自己更認識到了和平的不易,更愛國了。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A組男一號趙有余、B組何云的扮演者李竹說,趙有余是孤兒是養子,為人受老掌柜影響,忠厚、善良、勤奮、包容,可以犧牲自己成全所愛的人,是一個具備大愛的人,“你真正理解了戰爭多可怕,就更明白了在命運如蟻一樣的年代,他的如履薄冰和愛憎分明。”他感謝南郵師生熱情捧場,對在南郵的表演很是滿意。對于戲劇進高校,他說大學生能很快接受戲劇的創作手法和表現方式,他非常愿意把更多戲劇帶進校園與同學一起分享,也期待再次來南郵。










